广袤大地,绽放着希望的花朵;活力村庄,讲述着发展的故事。年,贵阳市“三农”工作步履铿锵,收获丰硕——
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44亿元、同比增长7.8%,全省排位第三;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同比增长10.1%;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3:1,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丰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脱贫成果更加巩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年,贵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关于“三农”决策部署,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强省会”为主抓手,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突出“六抓”“五治”工作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巩固脱贫成果着力保障民生
“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关心,为我们购买了防贫保险,让我们家的压力减轻了很多。”修文县龙场街道居民关阿姨感激地说。年12月底,关阿姨家被监测到因病致贫后,立即被纳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由市、县两级财政为其购买防贫保险。
抓防贫监测,促稳定脱贫。
年,贵阳市持续推进防贫保险脱贫户和边缘户全覆盖,受理保险件,理赔金额.04万元,有效防止返贫和新的贫困发生。同时,紧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元的农村家庭,细化完善监测措施,去年以来累计排查并核实防贫预警监测线索条人。
抓搬迁后续扶持,促安居乐业。
在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小碧安置点,一栋栋高楼排列整齐、环境优美,搬迁群众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年,贵阳市聚焦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户人搬迁人口,每季度开展一次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户户见”工作。印发《贵阳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产业招商指导意见》,在安置区引进用工企业14家,“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选派20名驻村干部到安置区驻点帮扶,实行“党支部+居委会+网格+楼栋”的治理模式。
抓产业就业,促稳定增收。
年,贵阳市紧盯产业就业两个关键,加大产业帮扶力度,投入产业帮扶资金1.74亿元,实施产业项目个,带动帮扶对象户。同时,抓就业创业扶持和稳岗送岗服务,新增设置农村公益岗位个,累计达个,吸纳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完成就业培训6.42万人次,服务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完成脱贫劳动力就业目标任务人的.84%,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家庭至少一人以上就业。
抓帮扶协作,促共同发展。
年,贵阳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35名厅级领导一对一联系39个村,个单位联系帮扶个村,个村列为乡村振兴驻村帮扶点,选派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动员首批家企业与个村一一结对,投入产业资金万元,帮助就业人。
……
年,贵阳市还召开了一系列农村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助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保障群众过上好生活。
发展现代农业助力“强省会”
如今的贵阳,连接田间地头和千家万户的惠民生鲜超市随处可见。贵阳市创新惠民生鲜超市保本微利运营模式,积极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便捷“流通网”,实现了“农民得增收、市民得实惠、企业得发展”。
这是贵阳市积极激活市场的有力体现。
去年以来,贵阳市推进贵阳农产品物流园、贵阳地利物流园提档升级,在贵阳农产品物流园建成综合食品、冻品、食用菌专业市场3个。累计培育家庭农场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家。
粮安天下,稳粮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去年以来,贵阳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3.88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9.65%。建成粮食高产示范项目10万亩,示范点单产平均增长10%以上,完成粮食种植.69万亩、产量达41.74万吨。
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保障“菜篮子”供应。
去年以来,贵阳市建成蔬菜生产基地75万亩、蔬菜栽培示范基地15.1万亩,培育重点育苗基地16个,完成蔬菜产量万吨。全市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达家,生猪出栏.93万头、家禽出栏.55万羽,产业规模化水平稳步提升。
种子是基础,优种关乎农业质量提升。
去年以来,贵阳市编制现代种业发展规划,出台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在乌当区建成省级蔬菜名特新优品种展示基地,在息烽县建成全省唯一的肉鸡基因库,建成水稻、玉米等新品种试验示范点余个。
实施提升行动,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持续发展。
去年以来,贵阳市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优化产业布局,建设开阳、修文、乌当等10个农产品加工核心区,加快生猪全产业链、猕猴桃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建成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项目30个,全部配套大数据智能采集系统,实现产销智慧对接。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预计休闲农业营业收入58.59亿元,乡村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
这一年,贵阳市紧紧围绕稳粮、保供、优种、活市、联工“五个关键”,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伐,夯实了“强省会”的坚实根基,推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
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
立足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做好“三农”工作。去年以来,贵阳市围绕“五大振兴”,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在生态振兴上开新局——
过去一年,贵阳市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提升,完成0户农房风貌整治、52个行政村农村污水治理、11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设置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集点个,提升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户,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示范点个,创建“三感村寨”试点20个,村容村貌不断改善。
在产业振兴上开新局——
过去一年,贵阳市推动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绿色化、加工业链条化、农文旅融合化、种苗业高端化,在开阳、乌当探索“沃土计划”1.1万亩,着力破解土地零碎难题;在全省率先实现生猪和家禽规模化、智能化、楼房化养殖技术创新;建成全省最大的清镇、息烽两个千万羽肉鸡基地;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余万亩。
在人才振兴上开新局——
过去一年,贵阳市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民夜校等载体,累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6万余人,在息烽县、清镇市开展新乡贤回归试点,完成4个国家级、1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村干部培训,选派科技特派员赴农村基层开展科技服务。
在文化振兴上开新局——
过去一年,贵阳市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县、乡、村全覆盖。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全市共有70个以上乡镇荣获各级文明乡镇称号,个行政村荣获各级文明村称号。整治移风易俗突出问题个,有效遏制农村陈规陋习。
在组织振兴上开新局——
过去一年,贵阳市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推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落实,认真做好村集体经济清产核资,着力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目前,花溪区龙井村、清镇市杉树村、息烽县兴隆村、开阳县毛家院村4个村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站在新的起点上,贵阳市将视使命如生命,视责任如泰山,迎着挑战上、顶着压力闯、奔着目标干、用尽力气拼,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奋力走好新时代“强省会”赶考之路。
来源
贵阳日报
编辑
王子蔚
编审丨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