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息烽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是在建党周年的光辉时刻,在“十四五”和“强省会”开局起步、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节点特殊、意义重大。
立足息烽实际,报告提出要做到“六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不移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定不移走好息烽发展之路。这既是未来五年发展的总遵循,又是今后工作的总要求。
“充分发挥农业为基的特色乡村、现代化工的特殊产业、红色温泉的特别资源‘三特’之长,努力为省会城市作出基础支撑力、产业竞争力、服务配套力、持续发展力‘四力’贡献,同时借助‘强省会’辐射力、带动力、外溢力,助推息烽实现‘实体强、县城强、三农强、治理强’的新跨越......”报告短短数语,掷地有声,催人奋进。
开磷集团生态工业园区磷煤化工生产基地
“强省会”已吹响集结号,发出了进攻令。接下来,息烽将全面提振“拼抢赶”的精气神,面对困难“拼”、面对机遇“抢”、面对落后“赶”,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焦“四强”,全力打好突破周边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虹吸效应”之围、实体不强业态单一的“产业薄弱”之围、城区面积小公共服务配套滞后的“短板弱项”之围,在“强省会”五年行动中追出加速度、赶出好成绩。
贵遵高速、江都高速、川黔公路交汇于息烽小寨坝镇
当下可为,未来可期。接下来的五年,息烽县的发展路径和具体措施是什么?让我们围绕“‘四强’新跨越”这一高频词,来看看息烽未来五年的“作战图”。
报告指出,要实现“四强”新跨越,必须聚焦“四强”主路径。作为推动“强省会”的第一任务,要把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摆在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位置,为“强省会”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依托磷煤化工传统产业基础,积极落实“以渣定产”,充分发挥省级化工园区和全省唯一化学原料药产业园优势,抢抓全省锂电池材料高质量发展产业机遇,打造以磷煤化工为首位产业,以化学药、锂电池材料、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以装备制造、特色食品、节能环保、日用消费品等为补充产业的“1+3+N”工业产业发展布局,推进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努力形成产业集群。持续深化经开区大开放,坚持把经开区作为对外开放的主阵地、主战场,积极抓好经开区四至规划调整,高质量完成经开区空间发展规划修编,科学做好经开区拓区建设计划、产业布局及区域性综合评估,完善经开区配套设施建设,为企业入驻、项目落地打好基础。要加快推动旅游大提质,立足“红色息烽·氡泉之城”形象定位,积极在“吃住行游购娱”上发展企业实体,努力在“旅游+”“+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上做文章,加快形成拳头景点、核心景区,全力推进红色旅游目的地、度假康养目的地、山地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目的地“四地”建设,努力把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打造成全市唯一、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党性教育基地、干部培训基地、红色体验基地。全力实施项目大建设,围绕“四新”“四化”抓好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全面实施市场主体大培育,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好各类惠企纾困政策,切实为企业解难事、办实事,确保企业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通过“四力”引领、“四地”打造,形成新型工业化、旅游产业化的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实体经济新格局,全力以赴“强实体”。
年产万平米无纸面石膏板生产车间
息烽温泉俯瞰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把“强县城”作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重要载体,以承接人、吸引人、吸附人为着力点,全力推进中部城市更新区、南部城市扩展区、西部产城融合区、北部工业集聚区“四区”建设。做大城镇规模,以同城大道为主轴、团圆山环线为纽带、南移西扩北联为突破,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同城大道息烽南段建设,推动县城一路向南,融入贵阳贵安发展大格局;做优城镇品质,聚焦群众关心的“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等重点,大力实施“一圈两场三改”,推进中部城市更新区建设,打造5个15分钟生活圈,持续推进停车场、农贸市场扩量提质,实施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全力补齐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短板;做强城镇经济,持续丰富城镇经济业态,形成错位发展、良性互动的产城发展格局;厚植城镇精神,坚持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建设,持续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努力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市,切实让人民群众生活更舒适、精神更丰富。通过全力以赴“强县城”,奋力实现“县城强”的新跨越。
息烽县城
息烽是贵阳北部郊县,农业基础扎实,“三农”是我们当好“强省会”“特长生”最具基础的优势,必须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上好“必修课”、练好“基本功”、管好“责任田”,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稳步巩固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稳步提质增效、乡村各类要素稳步集聚盘活、农民生活环境稳步改善提升,通过“四稳”牢牢守住“三农”基本盘。具体来说,就是要大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及时发现、帮扶易返贫致贫人口,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巩固好27.9万亩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大力发展肉鸡、生猪、生态鱼等特色养殖业。同时,大力集聚乡村要素,引进培育和壮大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企业四类市场经营主体。大力抓好乡村建设,探索将田园综合体与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结合起来,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解决好农村污水、垃圾、厕所等问题。通过全力以赴“强三农”,奋力实现“三农强”的新跨越。
美丽乡村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民主法治,全面提高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今后五年,要高质量建设民主政治,高标准保护生态环境,高效能抓好社会治理,高品质保障和改善民生,高水平化解风险隐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切实把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守得更牢更好,努力让息烽人民享受日益充盈的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
息烽三交村大塘口渡口俯瞰
息烽潮水河
实现“四强”新跨越的目标,是县委准确研判发展形势,精准审视现实基础,认真落实上级要求,积极回应人民期盼,牢牢把握“强省会”五年行动战略机遇,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准的息烽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我们欣喜地看到,息烽正处在奋力崛起新风口,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必将迎来大有可为新阶段,开创属于息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黄金五年!
来源:氡泉息烽记者张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