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息烽县养龙司镇改厕改出美丽乡村新生活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过去,息烽县养龙司镇的旱厕记忆,和许多农村一样。夏天,臭气萦绕在几平方米的空间内,常常需要燃着蚊香驱散蚊虫;冬天,冷风从四面八方钻进来,灌进衣服里忍不住打颤。有人曾用顺口溜形容: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墙,围四边,捂鼻子,踮脚尖,蚊蝇飞,臭熏天。

今年以来,养龙司镇以贵阳市农村“五治”为契机,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实实在在为群众营造干净的如厕条件、方便的如厕环境,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爱上爷爷奶奶家的农家小院

三层小楼窗明几净,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院内蔬菜长势喜人……近日,笔者走进养龙司镇灯塔村农户姜奶奶家的小院,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映入眼帘。

与过去相比,还是那山那水,但“味道”却大不同。

“那时候,一到夏天,院子里不能站人。以前,我家一直都在用旱厕,厕所和猪圈共用,苍蝇、蚊子多得很,味道特别难闻。”王奶奶一边说,一边招呼着去参观她们家的厕所,“你看你看,我家厕所是不是很干净,一点味道都没有了?”

说起改厕的事情,姜奶奶十分激动,“自从我家厕所改造好之后,我那在县城上学的孙子孙女每个周末都会回来耍了,这是最令我和老伴开心的事情,真是要感谢政府的这个‘治厕’好政策。”

今年以来,养龙司镇强力推进“治厕”工作,目前全镇卫生厕所占比达82.88%。

“治厕”治出美丽新农村

“过去可不敢在这里晒油菜籽,旁边就是旱厕,臭烘烘的,路过都要捏着鼻子走。”该镇幸福村69岁的张奶奶把家里的刚收的油菜籽晾晒在村广场的角落,一边翻晒一边和笔者聊到。

“每天早上起来沿着村子走两圈,说真的,现在城里的公园赶不上咱们的农村的自然风景,我还是愿意在农村生活。”71岁的李爷爷说。

“真没想到治厕、治水、治垃圾这些小事能带来这么多实惠,现在来我们半边天文化陈列馆、娘子庄园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这个小卖部的生意越来越好了。”堡子村村民蔡阿姨高兴地说。

据了解,自“五治”工作开展以来,养龙司镇共接待旅客4万余人次,平均月旅游收入达5万余元。

“乡村要美丽,厕所要革命。”如今,在养龙司,伴随着一个个卫生厕所的建成,群众卫生意识普遍增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不断照进现实。

实施建+管并重促长效

农村厕所改造三分在建,七分在管。除了前期的建设质量与资金投入问题,后续管护,也是关系到农村“治厕”工作成败的关键。

“今年以来,全镇改厕户,厕所改造完成之后,如何更好地管理和维护,如何让群众用得方便、舒心,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该镇农业中心“治厕”工作人员说。

为了确保农村厕所改造后,农民能够长期正常使用,养龙司镇合理配置后续服务专职人员,解决了改厕后续服务难题,保证了后期管护工作顺利实施。通过在每个村配备1至2名报修协管员,配齐维修工具和厕具易损零部件的方式。确保村民家的厕所在出现问题后能够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治厕”工作,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民生。既要重“建”,更要重“管”。养龙司镇通过加强日常动态监管,开展改厕具、改厕屋、改冲水模式、提升处理水平,建立起“高效利用、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工作模式。

 通讯员李碧静

编辑何欣

二审罗昌

三审谭仕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