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幸福生活
陈晓飞
小时候,父母为了供我和弟弟读书,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了大半辈子,由于长时间和超负荷的劳动,如今都落下了一身病痛。
我和弟参加工作后,多年前已搬来县城居住。我俩打算把他们接来县城同我们一起生活,休息休息、享享清福,让他们余生悠闲轻松一些。这样安享晚年,我俩也算尽到了孝心,不枉他们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
多年前,我为了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把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转到县城小学。那时候我们都在乡镇工作,中午没人照管孩子,只好请我母亲来帮忙照顾,本想用这理由先把母亲接来,等今年庄稼收了,年后把父亲一同接来,这样两老都来了。没过多久,我幺爸不幸去世,母亲说我父亲一人在家孤独,她要回去陪陪他。此时,我们啥也没说就把母亲送回了老家。
过完年,我们又一次说这回两老应该可以和我们一道回县城了吧,不管我们怎么苦口婆心劝说,父母总会找一些不愿来的理由。母亲说:“你家住三楼,我腿不好,难得爬上爬下。”对于母亲说的这些,我记在心里,不久我便把步梯房卖了买了电梯房。这时再叫他们来时。父母说:“住在一起不方便”,我又给她们买了一个小平方电梯房,让他们单独生活。最后父母说实话了,要等他们实在干不动了再说吧,目前怎么也不愿来城里跟我们一道生活。
由于二老年事已高,身体时常染疾,他们不愿意来,我只好每个周末都回去看望陪伴他们。在陪伴他们的日子里,我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生养我的故土。
原来,他们不愿去是有理由的,城里嘈杂、熟人少、空气也不好、人情味淡薄、一切都非常陌生。父母在老家生存了几十年,熟悉了老家和谐的人际关系,熟悉了老家的生活习惯,熟悉了老家他们耕种多年的田地,熟悉了老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老家有从小陪伴他们的这一切,习惯了、丢不下。这才是他们不愿离开去县城居住的主要原因吧。
那时候,我和弟都还了解父母的心思,我们老家砖瓦结构的房屋是八十年代初修建的,墙面还没啥,就是屋顶漏得厉害,每年都要进行修补,可到夏季雷雨天气,外面下大雨,屋里全是盆、桶之类的东西在接屋顶漏下来的水。我和弟还商量着,再过些时间我们再去劝劝他们来同我们居住应该会答应的,这样又过去了一段时间,不管怎么劝说,房子再漏,他们还是不肯来。
于是,我和弟两人商量只好把老家房子进行重修。按照商品房的设计标准,虽然只修了一层,分别设计了六个卧室、客厅、厨房、烤火房、卫生间等,让他们住起来方便适用,我们回去陪伴他们时也有各自房间。由于两老年纪大腿脚不便,特意在卫生间装上马桶,洗澡椅子等。在房屋旁修好了圈舍、煤棚、杂物堆放间等。
在寨邻的帮助下,三个月后老家房子已全面竣工,搬进新房的那天,我们为了感谢全寨的人们和要好的亲戚朋友,做好饭菜请大家来聚聚,父母满脸笑容不停的给大家介绍这,介绍那。
如今想来,其实不论父母住在哪里,只要他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生活开心,我们当晚辈的就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那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生活,才算得上晚年幸福。有些不理解父母的,强行把父母弄来挨着自己住,认为这就是孝敬父母,就是让父母享福。其实,并不是我们想的这样。他们来到县城后这里没有熟人、没有朋友、没有老家的新鲜空气、没有他们劳动习惯了那片土地,由于心情不愉快,有的反而会生病,身体会渐渐垮下,对于父母而言不是享福反而是受罪。
他们虽然过着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平凡日子,他们却很满足,很幸福。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要看二老年纪大,他们还是喜欢和老家土地打交道,应该是相处了几十年,感情深厚了。目前,他们也还在地里种着一些庄稼,周末我也时常回去帮衬一把。
他们为了打发时间,也为了我们回家能吃上健康食品,他们将收获的玉米每年都喂了两头大肥猪,养了好多鸡鸭,还种了很多不同季节的蔬菜……
我们工作后,每年到杀年猪时,父母都要安排我和弟请上同事、喊上朋友、通知亲戚一起来分享他们的劳动果实,看见大家吃得开心,父母也感到非常欣慰。
父母需要的的确很简单,她们毕竟是五十年代过来的,在她们心里只要我们年轻人过得好,她们吃饱穿暖、一家人平平安安、不追求什么荣华富贵。
我们有时间回家多陪陪她们,趁他们还走得动,带她们多出去逛逛,多走走,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她们生病时,我们多问问、多陪陪。他们在地里干活时,我们搭把手、唠唠嗑。周末回家为他们做顿饭,一家人好好吃顿饭,拉拉家常……让他们感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其实这就是父母向往的幸福生活。
作者简介陈晓飞,系贵阳市息烽县青山新华希望小学教师,多篇文章曾被《当代教育》《贵州教育》《贵州教工》《贵阳教育》《贵州日报》《贵阳日报》《贵阳晚报》等书籍和报刊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