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息烽县人民法院在党委领导下积极探索“1+1+3+N”新模式(一套工作体系、一个指挥平台、三个中心建设、N项调解举措),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实质化运行。年新收一审民商事案件同比下降2.16%,诉源治理和万人起诉率考核指标位列全市十个区(市、县)第一。年1-3月,一审民商事收案同比下降25.54%,诉源治理初显成效。
一、一套体系一张网,构建诉源治理大格局。
积极融入息烽县人民法院党委领导的诉源治理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多元解纷网络。
一是争取党政支持。推动将诉源治理和万人起诉率考核指标纳入全县平安综治考核,切实发挥万人起诉率考核倒逼责任作用,促使各级各部门重视诉源治理工作,努力推进出台息烽县《关于加强诉源治理创新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实施方案》,为人民法院参与诉源治理工作提供制度化规范化保障。
二是整合解纷资源。主动对接重点领域主管部门及各类非诉解纷组织,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研究源头治理举措,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衔接,切实形成诉调对接合力。
三是对接中心工作。由息烽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主动对接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县为民民商事案件调解服务中心,确保诉调工作取得实效。
四是延伸司法触角。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桥头堡”及“法官工作站点”的作用,打造多元解纷便民法庭,积极推行上门服务,让多元诉前调解飞进寻常百姓家。
二、一个平台聚合力,打造诉源治理中转站。
以息烽县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作为指挥平台,实现矛盾纠纷化解集中治理、主动治理、长效治理、多元治理。充分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以及各类专业调解委员会等调解资源,推行“重点部门常驻、一般部门轮驻、涉事部门随驻”的工作模式,县妇联、民政、司法、公安、法院等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办)、村(居)网格员可通过“和贵阳”APP将辖区人口信息、特殊群体、涉婚恋、相邻关系等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梳理排查后上报,由息烽县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统一受理、分类派发、全程督导。年,息烽县人民法院上报的27起纠纷通过中心分类流转、派单下发后得到了快速处置,切实形成了“中心派单、部门化解”的多元解纷新模式。
三、三个中心一盘棋,确保诉源治理见实效。
由息烽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息烽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息烽县为民民商事案件调解服务中心“共同营业”打造“诉”与“调”无缝衔接。一是充分发挥诉讼服务中心“分流阀”作用,按照“和解优先、非诉其次、诉讼兜底”递进次序,引导当事人选择适当的解纷化解方式。二是主动对接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指派法官团队入驻,开展司法确认、速裁快审等,推动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三是积极为特邀调解员提供实时指导,定期组织调解员培训学习,对调解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研判,不断提高特邀调解员的履职能力和水平。年诉前调解案件件,占一审民商事立案数量的53.39%,占比位列全市第一,调解成功件,调解成功率80.24%,音视频在线调解案件占比41.06%。
四、N项举措解纷争,拓展诉源治理新渠道。
一是发挥司法裁判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建立示范裁判机制。年,诉前调解成功的余件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就是开展示范裁判成功的案例。
二是牢固建立衍生案件“防护网”。加大矛盾纠纷一次性化解力度,尽最大可能促进案结事了,减少上诉、申诉案件发生,形成诉内治理工作闭环。
三是拧紧防范虚假诉讼“责任链条”。加强对民间借贷、执行异议案件等虚假诉讼多发领域案件的甄别。年9月,在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原、被告伪造借款“事实”,自导自演了一场虚假诉讼戏码,结果法院开出“诚信罚单”对双方分别罚款元,“假诉讼”变“真处罚”,通过对虚假诉讼的惩治,有效规制了滥用诉权以及恶意串通等不诚信行为。
四是线上融通“一朵云”。采取“特邀调解+在线司法确认+在线送达”模式优化司法确认程序,通过一站式、全方位的技术运用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网上解纷资源。
五是“诉前+诉后”全面覆盖。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广泛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在线对接基层解纷力量,做到矛盾纠纷村村可解、多元化解、一网通调。深入开展诉后回访工作,为确保矛盾纠纷不反弹、不深化,巩固调解结果,制定推行调解案件回访制度,确保调解工作贯穿纠纷化解始终。
来源平安贵阳
编辑王飞
校检唐嘉阳
编审李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