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寻红军长征过开阳的足迹沧海桑田看巨变

北京治酒渣鼻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8590068.html
北京治酒渣鼻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8590068.html

■编者按

八十年前的今天,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长征胜利结束。

贵州是红军长征中征战时间最久、路程最长、传奇最多的省份。而贵阳,也是长征途中红军唯一兵临城下的省会城市。

从年12月31日,中央红军红三军团进入开阳;年3月30日,中央红军南渡乌江进入息烽,经修文、开阳、白云、乌当、南明,威逼贵阳,过花溪挥师西进。l年1月29日,红二、六军团途经贵阳数个县,西经黔西北,红军长征先后三次路经贵阳地区。中央红军南渡乌江过贵阳和红二、六军团过贵阳,是在不同时间内,分属不同的部队,都以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出其不意地向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疾进的战术,摆脱了敌人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实现了红军西进的战略转移。

佯攻贵阳的伟大战例,在贵阳历史上留下了值得书写的一页,也是中共党史上的重要篇章。

红军在贵阳地区沿途打土豪、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群众,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断向广大人民宣传救国救民的真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工农的子弟兵,是北上抗日的军队,是为穷苦人民打天下的军队。因此,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各地不断有穷苦的青年参加红军,增加了红军的兵源,扩大了红军的队伍。当地老百姓为红军带路、划船、搭桥和提供信息,为红军熟悉当地复杂地形,有利于红军快速行军作战与隐蔽,或夜间行动等,成为红军战胜强大敌人围追堵截的有利因素。

红军长征过贵阳,足迹遍及贵阳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白云区、南明区、乌当区、花溪区、清镇市的54个乡镇,在贵阳区域内发生战斗20多次,总行程近千公里,数百名红军指战员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英雄故事。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过贵阳,在贵阳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矗立起了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

为挖掘并重现红军长征过贵阳留下的革命火种以及珍贵的历史记忆,记者分赴本市及各相关区市县进行实地采写,通过重走长征路,访谈历史见证者、研究者,将再现这段珍贵的红色历史,再现贵阳社会巨变。

位于开阳县城关镇东山村的烈士陵园。▲

时光荏苒,红军长征过贵阳的红色岁月,至今依然还清晰地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开阳县,是红军长征过贵阳进入的第一个地点,这里发生过的每一场战役,以及每一个真实发生过的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都已经被铭刻在时光里。

记者与开阳县文管所所长何先龙、县委党校讲师侯福章一起,共同踏访了红军长征过开阳的历史遗迹。

花梨镇红军入筑打响首战今日美丽移民乡村

花梨镇洛旺河渡口。

据载,年12月31日,红三军团从瓮安的中坪分左右两路往开阳行进。右路红军从中坪向北进军,途经新场,到达开阳县龙坑(今龙水乡),左路红军则从中坪继续西进,经瓮安的茶店,进入开阳县花梨乡。

乐旺河激战,是发生在红军长征过贵州中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站在洛旺河边上,侯福章向记者讲述了红军抢渡清水江的故事——

洛旺河是清水江的下游,红军从开阳县境北渡乌江进遵义,必先渡洛旺河。当时,扼守洛旺河的是贵州军阀王家烈部李成章旅钟立刚团的一个营,此外还有开阳地方武装协防。红军到来前半个月,敌军就已经驻防洛旺河沿河,他们挖战壕、砌垛子、修筑碉堡工事,并派兵在河边“堵河口”,严密盘查。

红三军团先头部队红七连抵达花梨乡时,战士们住在老乡罗积先家院坝里。做盐水面条和米皮生意的罗积先,将自己熟知的洛旺河西岸敌军的布防情况告诉了红军。年元旦凌晨,红军从花梨街上兵分三路直指洛旺河的三个渡口。红七连到达洛旺河渡东岸后,按照罗积先的嘱咐,派战士与船夫潜入冰冷刺骨的江水中将沉船打捞出来。

随后,尖刀班两名战士潜入洛旺河西岸大塘坡,杀掉了哨兵,炸毁了碉堡。当敌军营部官兵慌忙赶到大塘坡前沿阵地时,红军小部队已乘船到达大塘坡下,敌军集中火力向山下射击,红七连处于背水一战的险境。危急关头,东岸红军停止渡船,用机枪向西岸守敌猛烈扫射,协助已经过河的红军打击敌人。交战中,红军向敌人的阵地上投掷手榴弹,敌军赶紧撤退,红军乘胜追击,用半个小时时间解决了这场发生在洛旺河边莲花山上的战斗。

之后,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红军搭好洛旺河上的浮桥。1月2日,红三军团经过三天三夜的抢渡,全部跨过了开阳清水江。

清江村岩脚寨91岁高龄的孙朝安老人,向记者描述了自己当年的亲身经历——

“那一年我11岁。当天我正在山上放牛,突然听到密集的枪声,吓得拼命往山上跑,在山里的亲戚家中躲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回家时,正好看见红军从我家门口经过。”

在红军入筑打响第一战的发生地——花梨镇,记者了解到,历经80多年风雨,而今这片红色故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

通过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如今的花梨镇正在朝气蓬勃地发展:排污管网、人行横道已经建设完工,棚户区综合项目整治工程顺利完成;客运站的建成,改写了花梨镇曾经无客运站的历史,乡镇面貌焕然一新。

年,花梨镇成功申报清江村为全省“美丽移民乡村”重点示范点建设项目。红色故土清江村、翁昭村,发展经果林种植亩,涉及库区32个村民组,乡亲们都夸赞“美丽移民乡村建设”是真正的惠民项目。

至年,花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初显成效: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2.46万亩,实现蔬菜总产量3.88万吨;樱桃、李子、枇杷、梨、桃等经果林种植面积达余亩,茶叶种植面积达余亩,烟叶种植面积达余亩,并发展起了湖羊、商品猪、大鲵、景观植物等特色种养殖。花梨人正向着更好的生活奔去。

▲位于开阳县城关镇东山村的烈士陵园纪念碑。

红军昔日重要战场今日红色旅游景点

开阳茶山关渡口,是红军长征南渡乌江、北上遵义的主要渡口,也是重要的战斗遗址之一。

茶山关最高的山峰叫做“马脑壳山”,红军即将到达茶山关之前,国民党的军队就在山顶上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木棚,设置了观察哨。

年1月4日,红三军团先头部队驰抵乌江南岸开阳马场(今楠木渡镇)境内的茶山关、楠木渡、桃子台等三个渡口。此时的茶山关,国民党黔军候之担部已在北岸关口和沿江修满防御工事,架起枪炮封锁江面。而此时,敌军乌江防线的右路、中路江防已被红军突破,当天深夜,红军趁对岸敌人入睡时,悄悄渡江,待敌人发现时,已渡江的十几名战士开始发起了进攻,稠密的枪声划破了深夜的寂静,驻守关口的敌人见大势已去,丢下阵地落荒而逃。

第二天清晨,关上民众发现黔军已逃走,红军已过江,过江后的红军在老百姓的房檐、台阶上过夜,有的在道旁生火烘烤打湿的衣服。

红军部队纪律严明,让历来受匪军欺压的关上民众十分感动和敬佩。知道大部队还未过江的情况后,当地船工捞起沉船,送红军过江。同时,当地群众纷纷拿出食品、物品,到关上慰问红军。当天中午,红军随即开始搭建浮桥,附近民众积极帮助部队运木料、砍竹子。傍晚,江上架起了一座宽三尺左右的浮桥。经过整整三天三夜,到达茶山关的红军人马辎重全部渡过了乌江,为遵义会议顺利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茶山关渡口成为红军长征过贵州时抢渡乌江的历史见证。

上世纪8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专门到茶山关拍摄了电影——《茶山关战役》。当时,由于没有修建公路,拍摄组只能乘船到达茶山关拍摄影片。茶山关渡口至今仍然未通公路。

侯福章告诉记者,为宏扬红军长征精神,当地政府很早就开始重视保护“红色文化”——

年,茶山关渡口被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楠木渡镇“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将引资在大塘口修建旅游码头,并建立接待站,在楠木渡渡口建设旅游度假区,在茶山关开发省级文物纪念地和茶山湖。同时,依托位于遵义红色旅游、谷撒河生态旅游等优势,大力发展楠木渡大桥“桥头堡”经济,集旅游、休闲、餐饮、运输等为一体,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如今,开阳县将重点围绕楠木渡镇茶山关渡口红军战斗遗址打造红色旅游景点。记者在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到,这里的旅游资源集灵山秀水于一身,有“黔蜀古分疆”之誉的乌江两岸原始植被,又是红军突破乌江的主战场之一,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红色文化已成为楠木渡镇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和优势。

禾丰乡红军长征宿营地今日热门旅游乡

马头寨保留下来的红军标语。

走进马头寨马头村时,已是正午。75岁的宋升素老人在家中向我们讲述了他从祖母那里听来的红军故事。

还在年幼时,宋升素就发现家中堂屋的四壁上留有许多大字。他问祖母:“那是谁写的?为什么写在我们家板壁上?”于是,祖母给他讲述了当年红军长征过禾丰的故事。

年4月的一天,宋升素的祖母正在做午饭,突然听见有人喊:“共匪”来了,快跑哇!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老百姓都是闻匪丧胆,一听有“匪”来了,她就随众人往后山坡上跑去躲避。

她远远看见一支队伍从红岩关下来,一到底窝坝,分成几路,分别进驻到寨里了。马头寨、杨方寨、典寨都住满了人。人们不敢回家,只得退往更深的山里,在岩脚、岩洞中躲避。到了晚上,只见祖阳坡寨上火光冲天,人们更是惶恐不安,度过了难熬的一夜。第二天,人们看见几架敌机飞来,低空盘旋。突然,飞机上丢下几枚炸弹,只听轰隆几声响,几柱浓烟腾起。村民们远远地看到,那些所谓的“共匪”为躲避飞机,都将草、树枝扎在头上,飞机一来,有的扑进田里,有的卧倒在路旁,从高处看,就像一簇簇草丛,分不清是人还是草。

三天以后,红军离开村寨。村民们纷纷回家。

除飞机炸坏的几处地方,马头寨房屋基本没有损毁。宋家祖母回到家中,发现堂屋新装的板壁上写满了标语和口号,屋里屋外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只是少了一柜子米、一坛猪油、一坛桐油和一些柴禾。宋家祖父在中堂香炉里发现红军留下的银元数枚,并附有纸条一张,上写:“……用了你家一柜子米,挑劣绅谷子四挑奉还;用了你家的油、盐、柴、腊肉和小菜,折成银元放在香炉内,请查收。”

尽管第二天乡保长来喝令村民们用水把墙上的红军标语洗掉,但宋家堂屋的红军标语还是保留了一部分,至今能辨认的标语还有七八条。加上村民宋光保、宋灿荣家还各存一条,如今马头寨现存的红军标语共有十条。记者在宋升素家看到,这些留在他家墙上的红军标语已经用塑料布遮住保护起来了。

走出马头寨,何先龙指着马头寨东边的杨方寨说,村民汪鉴新家土墙烘房上原来写有两条标语,内容是:“打土豪,要归公,做买卖,要公平”、“红军不拉夫!”可惜没保留下来。竹林寨韦大邦家壁上写有一首顺口溜:“红军到,干人笑;白军到,干人叫;要想干人天天笑,白军不到红军到”,可惜也在前几年拆毁了。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马头寨的红军标语,其中比较醒目的是宋光宝家外墙上的“打到卖国贼的国民党”和宋灿荣家朝门上的“白军弟兄与红军联合起来一同打日本去。”

多年前,红军长征过禾丰只是宿营赶路,并没有战斗任务,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如今,这个遗留了“红色文化”的地方,将迎来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开阳县将重点打造的四大文化资源名片之一的“水东宋氏土司文化”,主要存在于禾丰乡马头寨、水头寨等地。在保护的前提下,与民族、民俗文化结合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禾丰乡的“土司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形成优势互补,将进一步提升当地的旅游产业水准。可以想见的是,今后来当地旅游的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土司文化”、“红色文化”,还能亲身感受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农耕文化。

我们看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将让当地百姓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