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瓦”?不是四川人你说懂得起是啥意思不?
平时说起都没有觉得有啥子奇怪,专门整理一哈一大篇,我发现四川人啥子事情好像都绕不开这个“过”字,自己说一通都是遭笑安逸了的!
现在就给各位亲们盘点一下四川人的“过”字文化。来看一哈,你是不是这样说的?
汤圆、凉粉要过“推”过去的成都平原地区,腊月临近过年,百姓们有一件最要紧的事情,就是推汤圆。
在当下,要吃汤圆很方便,去超市买就行了。
但在以前,吃汤圆可不是经常的事情。到了年底要自己动手推磨做汤圆粉子。平时要吃凉粉(多为米凉粉)也是自己动手推的。
花椒面、海椒面要过“舂zong”过去农村大都是在新花椒上市的时候赶着买点,舂zong成花椒面。
舂zong花椒面的工具,四川叫“对窝”,就是小石臼。有大石臼是舂米用的。
醪糟要过“蒸”过去醪糟也是自己蒸,蒸好要沤ngo,沤不好会变酸的哦。
香肠要过“灌”年前,过去都是自己灌香肠,现在都是有专门代加工的了,少了过去的特色风味了。
过去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花生仁、核桃仁、豆腐等,都可以和肉一起灌进香肠里面,别有风味。
你家做过特别风味的香肠吗?
腊肉要过“漤lan”,漤好要“煪qiu”腌制腊肉的过程,四川人说“漤lan”,漤好“煪qiu”,这样的腊肉才更香。
大家说,用什么树丫煪出来的腊肉最香?
灰面要过“挼ruá”普通话说揉面团,四川人说“挼灰面”。
豌豆颠儿要过“掐ká”掐,读ká的,读qiá的都有哈。你读啥子?
炒胡豆要过“哈”过去川西坝子农村,干胡豆铁锅里炒好了,装在大碗里,从酸菜坛子舀酸水来浸泡,叫“结”。结好的胡豆就叫“结胡豆”。不结的就叫昭(音)胡豆。
米汤要过“滗bi”过去可没有电饭煲,大铁锅煮饭,多放点水,煮开了滗米汤。
饭是过“刨”小娃娃吃饭慢了,大人就说:你过刨嘛,不要在那儿一颗颗数。
肉进砂罐慢炖是过“煨”煨,小火慢煮。
放盐、味精是过“抖tou”图中这样动作有点大,要慢慢抖才对。
bèr^ber糖是过“犬”,“敏”也可以圆的就是棒棒糖,扁的过去称bèr^ber糖。一口一口吸,曰“犬”;不咀嚼,慢慢含着吃,曰“敏”。
“犬”,“敏”,两个纯粹是四川话同音字,有知道如何写的留个言。
mì儿过“栽”农村长大的伙伴们,小时候河里洗澡,栽沕儿(栽沕头儿)还记得吧?沕:mì,“潜水”的意思。“沕”的本义是“潜藏”。《集韵·质韵》:“沕,潜藏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由此产生出“潜水”义。
筋过“扯”,或者过“拌”四川人吵架,叫“扯筋”或“拌筋”。扯筋“扯筋”从字面上看,可能会被认为是拉筋、活动筋骨之类的意思。不过,在四川人的口中,“扯筋”和活动筋骨完全没有关系,而是指指吵架、闹纠纷。《息烽县志》卷二十九《风土志·方言》:“谓纠缠不已曰鬼扯筋。”如果是那种蛮不讲理的争辩、争吵,就叫“扯横筋”。
苞谷(玉米)过“擗”,苞谷脱粒过“麻”过去农村很多活都是手工,从玉米杆把苞谷掰下来,说擗。晒干后的苞谷(玉米棒子)手工把玉米粒脱粒的动作,说麻。
筛选稻谷过“风”稻谷收割晒干后,一般用土农具〔四川地区川西坝子称风簸〕进行筛选。用风簸筛选的过程就叫“风”。
牛儿过“摲can3”四川地区过去农村儿童自制玩具:官方名称木陀螺。川西坝子老百姓称之为:牛儿。玩牛儿我们过去叫“摲can3牛儿”,自己的牛儿做得好,几鞭子下去,就可以摲“神”,就是原地几乎看不到它在动了。
油(油渣儿)过“挤”儿时的记忆里,冬天寒冷异常,挤油便是最原始但最有效的取暖方式。
抽烟过“叭”纸烟可吃,可叭。叶子烟过叭的更多。
足球过“挝zua”噗汗过“扯”麻将过“哈”特别过去没有自动麻将的时候,手洗更加叫哈
脑壳过“剪”瓶盖盖过“?Jiu”四川话说拧为“?Jiu”。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