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印记乡村行丨天放村传承抗联精神书写革

6月16日,黑龙江省绥棱县上集镇天放村。

雨后初晴,小村宁静,微风徐徐,送来阵阵水稻的清香。

走进天放抗日斗争纪念馆内,一幅幅图片,一张张画像,静默着,似在沉思、似在眺望。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灭!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一曲《露营之歌》,穿过岁月的长河,响彻在纪念馆内。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天放村新貌

天放村位于黑龙江省绥棱县上集镇东北部,由原天放村和北大村合并而成,位于努敏河南岸,距离县城20公里,是国家级革命老区村,被誉为“红色教育之村”。

伪满时期这里称向阳村,地广人稀,是一片茫茫林海雪原。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部任命于天放为军政特派员,指挥第三路军留在国内的抗联部队,同时组织开展地方群众工作。小分队在于天放带领下,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活动,让日寇恨之入骨。当时悬赏抓住于天放每人赏伪币元及若干布匹等。由于日伪军的不断讨伐、围剿,于天放小分队的给养极其困难。每获得一点粮食,都要付出战士的生命和鲜血。为战胜困难、坚持斗争,于天放决定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救国会组织,并依靠人民群众解决给养问题。

在天放村秘密发展抗日组织不久,于天放结识了宋万金屯(今天放村七组)的老师王明德。在于天放的介绍下,王明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二人一起带领小分队秘密发展抗日组织、保卫国家。

然而,于天放小分队在宋万金屯的活动已被敌人发觉。年12月19日,于天放在宋万金屯小学校被日伪军抓捕入狱。年7月11日夜,于天放打死日本看守成功越狱,当时轰动了整个伪满洲国。

于天放越狱一个多月后,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新中国成立后,于天放先后历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年,为纪念抗联战士于天放,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向阳村改名为天放村。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

奋斗啊!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硝烟与战火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远去。

抗联精神却在天放村永久地扎下根。

“我们不会辜负抗联精神,不会辜负老一辈革命家,我们要把天放村建成一个村美、人富的好家园。”天放村党总支书记王艳秋发出铿锵有力的誓言。

如何让村民更富?唯有奋斗。

重任在肩。

距离天放村不远处,一群大白鹅正在草地上悠然地吃着杂草。远远望去,如一张白色的天鹅绒铺在翠绿的大地上。

“这一群有多只吧,再有10多天就可以出栏了。”养鹅大户高凯正在为大鹅准备饲料。“王书记和附近的屠宰场签好了订单,每斤8.5元左右,我这一只就能挣15元。”话语间掩饰不住高凯的笑意。

年,刚从外地回乡的王艳秋开始琢磨起养大鹅。“刚开始没人敢养,我就自己先养,给大家打个样。”这位憨憨的农村汉子第一年就挣了30多万。

这下村民们“眼红”了,纷纷加入到王艳秋养鹅的大军中来。年,在王艳秋的带领下,天放村呆头鹅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现在已经发展了15户社员。年,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县周边养殖户53户养鹅,户均增收1.7万多元。

“我还建了一个孵化场,为社员提供雏鹅、技术。”王艳秋说。孵化场每年的孵化量大约万只,除了给社员提供外,还有外地的人来购买。

今年,合作社总养殖量达到了30万只。合作社和周边的屠宰场签订收购订单,不愁卖。

合作社一批大鹅马上出栏,第二批雏鹅又跟上了。

养鹅也为村上的脱贫户带来福音。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牵头为脱贫户集中养鹅,养殖大鹅只,采取和脱贫户代养分红的方式,带动全部43户脱贫户持续增收,户均可增收元以上。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夜火晶荧,敌垒频惊马不前。

草枯金风急,霜晨火不燃。弟兄们,镜泊瀑泉唤醒午梦酣。

携手吧!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虏,山河变,片刻息烽烟。”

天放村辖10个自然屯14个村民小组。

正值盛夏,1.8万亩的水稻田郁郁葱葱,不时清风徐来,荡起一片绿色波浪。

过去的“荒田遍野,白露横天”换了新颜。

“我们村种植水稻的历史比较早,有多年历史。2万多亩耕地里,有1.8万亩是水田。”村党总支书记王艳秋说。

这几年,天放村通过对上争取、集体投资、村民自筹等办法,筹集资金多万元,先后硬化村屯道路6.5公里、将天放村纳入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区,建设田间路8条、生产路22条、渠道60条及田间建筑物座;此外又单独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万元,在天放村四个屯修缮砂石路米,建设总面积平方米晒场一处,有效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多赢。

“由于种植水稻比较早,村民们积累了很多水稻种植技术,他们带着这些技术,走出天放村,到佳木斯等地进行水稻异地种植。”王艳秋介绍。

据村里的统计,走出去的村民多数是以户为单位在建三江等地承包土地种植水稻,目前天放村农民在外地承包种植的水稻田有4万多亩,是村里耕地面积的两倍,等于再造了2个天放村。

在村头,平方米的开放式休闲广场是村民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夕阳下,老人们跳起广场舞,年轻人带着孩子在这里嬉戏。一副村美民富的田园画卷在这个革命老区村徐徐展开。

《露营之歌》

李兆麟 于天放 陈雷等集体创作

(一)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二)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

奋斗啊!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三)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夜火晶莹,敌垒频惊马不前。

草枯金风急,霜晨火不燃。弟兄们!镜泊瀑泉唤起午梦酣。

携手吧!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虏,山河变,片刻息烽烟。

(四)

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于天放牢门脱险

刘伟林岳海兴

在于天放抗日纪念馆内,有一本书格外引人注目:《牢门脱险记》。

“这本书是于天放在抗战胜利后写的一本回忆录。”天放村党总支书记王艳秋说。

于天放原名于九公,又名王文礼,黑龙江省呼兰县(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三道沟屯人。年考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一工科职业学校,是齐齐哈尔学生运动的领袖。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弃笔从戎,由党派回东北进行抗日武装斗争。七七事变后,先后担任十一军随军教育长,十一军一师政治部主任等职。

年,于天放领导的三路军留守部队一直同日寇进行浴血奋战。同年12月,于天放在绥棱县宋万金屯(今天放村)检查救国会工作时,因特务告密被日寇逮捕。年1月上旬,于天放被转到北安的伪监察厅特务分室关押。

在于天放刚被抓进监狱时,日本人想收买他。但是,于天放对党、对军队、对地方的救国组织一字不提,或故意胡说乱道一通。最后日本侵略者狰狞的面孔完全暴露出来,他们对于天放动刑了,先是打手板、鞭背,继而是灌凉水、“吃红枣”(用烧红的铁棍烙皮肤)、电刑。最难挺的是灌辣椒水,当时眼睛、鼻子被辣得通红,全身剧烈疼痛,而且口鼻处直往外冒血。一个多月,日本鬼子把所有的刑罚都给他用过了。面对日寇凶残的威逼利诱,于天放以其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与日寇进行了殊死的较量。

在戒备森严的监狱中,于天放秘密地准备越狱。

7月的一天,监狱来了一个新犯人,他就是抗联第二路军的赵忠良。于天放将越狱的计划和准备悄悄地和赵忠良进行了商量,两个人一拍即合。

于天放越狱前曾写古诗一首,留于监狱内:中日世仇不共天,十载抗战破万难。行动失慎遭逮捕,中国男儿入牢监。威迫利诱逼降策,救亡信念铁石坚。囹圄铁窗寒冬度,草木葱茏虎归山。

年7月11日,监狱刚开过晚饭,于天放就盼着快点到晚上9点钟放风的时间。懒散的日本看守石丸兼政始终没来巡视。眼看到半夜12点了,日本看守还没有来让“犯人”放风,于天放的心里十分焦急,他担心今天如果不越狱,恐怕就有暴露的危险。次日凌晨1点钟,日本看守石丸兼政来了,睡眼惺忪地伸着脖子向监房问:“有没有大便的?”于天放赶紧说:“我要去。”随后于天放走出了牢门,而此时赵忠良也要求上厕所。

日本看守石丸兼政倚在办公室的桌子旁打瞌睡。好机会!于天放悄悄拿出准备好的炉门铁轴,狠狠地朝他头上砸去,只听砰的一声,可惜没有打到致命的地方,日本看守石丸兼政跳了起来。此时赵忠良也冲上前来,三个人扭打在一起,翻上翻下,拼命厮打,足有二十多分钟。

于天放成功越狱后,北安的日本警察厅大为震惊,他们气急败坏。伪满洲国报纸惊呼:“于天放逃跑,满洲国失去一大半”。

据后来于天放回忆说,他越狱的第二天,北安县城实行了戒严,四门加岗,街上到处都是军警,而且挨门挨户进行搜查。日本军官下令,如果日本士兵谁能够搜到于天放,谁就会连升两级,而且还会有奖赏。日本兵和汉奸、特务以及效忠日本的伪警察们,挖空心思地进行搜查,当时在北安的大地上,每个地垄沟都有人进行搜查,而且不分昼夜。这是日寇在“八·一五”前夕对东北抗联最大规模的军事政治行动。

抗战胜利后,于天放撰写了回忆录《牢门脱险记》。年11月,《牢门脱险记》由东北青年出版社出版,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读物,后经东北人民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发行90万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畅销的红色图书之一。

于天放在《牢门脱险记》这本书中写道:“东北是我的家乡故土,我爱祖国,我爱东北,我更爱家乡,我也爱树海无边的小兴安岭。不管敌人怎样凶恶残暴,抗日斗争的烈火是不能被压下去的。我决心埋尸故土,也不离开东北一步!”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开启乡村振兴新航程

刘伟林岳海兴

东北抗联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献身正义事业百折不挠的传奇和典范,是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精神的彪炳彰显,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在于天放纪念馆内,每一幅照片、每一件展品都让记者感到老一辈革命家们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的精神。给予我们以引领,赋予我们以力量。

在革命战争年代,天放村在抗联精神指引下走过枪林弹雨。在现在,抗联精神依然在这里跃动、在这里发出熠熠之光。这里成为绥棱县红色旅游的重要节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近万名党员干部及各地游客到此参观,接受红色教育。他们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开展各种各样学习活动,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他们的精神得到了洗礼,让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国家所经历的苦难,从而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这种力量也让他们更加坚定跟党走、建设美好生活的信心。

留在天放村的红色记忆,是这里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新时期加快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走在小村中,白色路面两旁,丁香发出阵阵清香,村民的脸上挂着笑意。近年来,天放村除传统种养殖外,通过异地开发、劳务输出等多种手段促农增收,使老区村焕发出了新活力。天放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昔日的荒草甸变成了富裕村。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革命老区天放村在抗联精神的鼓舞下,不断奋进,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岳海兴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刘伟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