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贵阳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的重要手段和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大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为工作抓手,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亿元,同比增长8.8%,高于全省平均0.3个百分点;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81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在全省排位第四;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14%,两年平均增长10.4%,绝对数和增加值均为全省第一,初步实现了乡村振兴开好新局,促进乡村经济营商环境良性发展。
着眼“大调整”,加强乡村振兴服务保障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于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记者了解到,自年6月8日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贵州首家市级乡村振兴局——贵阳市乡村振兴局以来,围绕工作保障机构建设,贵阳市在全省首创成立贵阳贵安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和贵阳贵安公益发展基金管理中心,并在全省挂牌成立首家市级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形成了高位推动、系统谋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四梁八柱”。其中6月25日揭牌成立的贵阳贵安乡村振兴公益发展基金管理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后贵州首家成立的乡村振兴公益发展基金管理机构,目前,贵阳贵安公益发展基金筹集资金已达万元。9月6日挂牌成立的贵州省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统筹增加40名事业编制,主要负责宣传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服务保障工作等,为贵阳贵安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开展“大帮扶”,增强乡村振兴发展合力
此外,贵阳市还建立了贵阳贵安各级领导和单位联系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明确贵阳贵安39名厅级领导联系帮扶39个村,个单位联系帮扶个村,78名农技人员下沉到村、到生产基地开展服务;组建个驻村工作队、选派名干部开展帮扶。启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市级层面组织家企业与个村结对共建。出台《贵阳贵安关于鼓励实施新乡贤回归工程试点的指导意见》,选取清镇市、息烽县开展试点,在搭建平台、政策支撑、要素供给等关键环节先行先试,促进智力回乡、资金回流、技术回暖、人气回聚,目前已回引“新乡贤”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贵阳还积极发展农村“大数据”,打造数字乡村云平台,统筹推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与“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融合,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农民生活“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据了解,贵阳已与中国联通贵阳市分公司签订“数字乡村”战略合作协议,建设贵安新区数字乡村“数字工作站”暨“数字示范村”。
发展“大产业”,拓宽乡村振兴致富门路
另外,在进一步优化提升蔬菜、畜禽、水果、茶、奶业、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方面,贵阳市政府还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全面融合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完成蔬菜(含辣椒)播面.9万亩(次)、产量.6万吨,同比增长6.6%、16.3%。新增水果种植亩,产量37.07万吨,产值34.4亿元;实施重点项目8个,已完成7个。中药材总面积达38.96万亩(含刺梨),产量5.46万吨,产值5.29亿元,实现了“绿色银行”遍山开,生态经济双丰收。上半年,全市完成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72%。强化乡村经济新业态培育,因地制宜推行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庄园、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三变”,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观光,获批乡村旅游客栈69家、星级农家乐家。今年1—7月共接待游客.16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28亿元。
实施“大整治”,强化乡村振兴环境治理
贵阳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从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环境卫生两个方面入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据了解,在早前印发的《贵阳市年农村集中供水巩固提升项目工作方案》中,下达市级专项补助资金万元,目前贵阳贵安20人以上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9.05%。开展“大农网”建设,建设配电网线路.9千米,安装配电变压器台。扎实推进乡村路面提升等级工作,投资20.万元完成路面提升.85公里,农村公路列养率达%,中等以上农村公路占比达75%以上。
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点,确定开阳县为贵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县,打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乡镇培育点10个、示范村69个,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向30户以上自然村寨延伸,目前已设置垃圾收集点30户以上自然村寨余个。
在乡村经济助农方面,贵阳采取多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大大提升了农村群众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