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幄如云,榴花半吐,又是一年端午佳节。
贵阳各地群众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和习俗欢度佳节,包粽子、点雄黄、缝香包、挂艾草……但在贵阳的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对于搬迁群众而言,今年的端午节格外不同,“共筑行动”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别样的端午节。
何谓“共筑行动”?为切实解决搬迁群众面临的各种不适应及风险问题,贵阳紧紧围绕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探索构建党员干部与搬迁群众长期结对的帮扶机制,扎实推进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打通服务搬迁群众“最后一公里”,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其中,贵阳各地积极结合实际需求开展“5+N”活动,即党员干部与搬迁户一起,开展去一次学校、医院、逛一次菜场、进一次银行、乘一次公交车……同时,根据搬迁群众实际需求,贵阳还引导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等爱心捐赠活动,使搬迁群众感受到社会温暖。
乘一次公交欢声笑语满车厢
6月5日15时,贵阳市年“我们的节日·端午”活动在中国阳明文化园“知行合一”广场举行。活动开始前,14时左右,广场6公里外的修文县龙场镇新寨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早已人头攒动,多名搬迁群众将坐上公交车前往活动现场观看文艺演出。
对于绝大多数搬迁群众而言,坐公交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对于65岁的小箐镇小箐村村民孟信芝来说,坐公交却是生平第一次。“公交车也只是听说过,没有坐过。”孟信芝说,自己生长在小箐村,从小到大没有出过远门。
14时30分左右,4辆公交车慢慢停在小区门口,孟信芝早已按捺不住,走上公交车坐在第一排。随着搬迁群众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公交车,14时39分,4辆公交车依次缓缓启动。孟信芝用手紧紧抓住前面的护栏,好奇的双眼不时看向车窗外的风景,褶皱的脸上挂着喜悦。
公交车上,该安置点居委会支部书记赵秋葵一一介绍路过的地方,有的搬迁群众对公园好奇,医院具体位置,有的则对学校地点比较感兴趣。
58岁的周珍武站在公交车中央,虽然公交车运行平稳,但他还是紧紧抓住栏杆。当听到赵秋葵介绍说“这个路过去就是四中,北门是二中,东门是一中”,周珍武眼里仿佛闪着光,目光马上转向她说的地方。
“小儿子已经初三,马上就要读高中,希望他上个好高中。”周珍武说,以前老家房子破烂不堪,一下雨就漏得到处都是,交通也不方便,干什么都靠背。“现在的新家哪样都好,娃儿读书也近,他们这一辈不能再吃没文化的亏了。”周珍武补充道。
说话间,公交车已经慢慢停在了广场前,而时间显示是14时51分。孟信芝和周珍武等人先后走下公交车,向着广场上的座位走去。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下午15时,活动正式开始,全体人员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孟信芝不会唱,她只是站着和大家一样,挥舞着手中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周珍武则不同,他像刚刚在公交车上那样,拿出自己的手机按下录制键,记录下今天美好温馨的一幕幕。
美好的时光转瞬即逝,16时30分左右,活动表演落下帷幕。赵秋葵和其他党员干部一起组织搬迁群众坐公交车。在回去的车上,搬迁群众仿佛还沉浸在刚刚精彩的节目表演中,一阵阵欢笑声在车厢里回荡。
“这个端午节过得怎么样?”
“以前我们过端午节都是和老家田里的秧苗一起过。”
“以后还想不想参加这样的活动?”
“肯定还想啊。”
……
搬迁群众也谈到了自己生活的新变化。83岁的王德和是有着54年党龄的老党员,头发花白的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他笑着说:“感谢党、感谢政府。过去上学时,走到学校脚上要沾着斤把泥巴,现在走出门槛就是车。”
赵秋葵说,党员干部、爱心人士结对帮扶,通过“共筑行动”让搬迁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感受到在城市生活的温暖。孟信芝并不理解什么是“共筑行动”,她只是说:“和大家一起过节,心里高兴、愉快。”周珍武则笑着说:“我是今年5月24日搬进新家的,这是搬家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特别不一样。”
逛一次超市商品众多看花眼 “咚咚咚……”6月6日早上8点,在乌当区东风镇云锦尚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正在家吃早餐的搬迁户袁家文听到一阵敲门声后连忙开门,“陈主任,你们来了,快进屋坐”“你收拾下哈,我们带你去熟悉下周边的环境”“好的,好的,太感谢你们了”……
6月5日,袁家文从乌当区羊昌镇毛栗科村毛栗科组搬到安置点。“没想到,第二天村主任就过来带我熟悉环境,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也感觉很兴奋。”袁家文说。
从安置点出发,步行不到10分钟,就来到了东风镇新村村。“我们这条街上有10余家超市、数十家商铺,还有一个菜市场,买生活用品和买菜都非常方便。”新村村主任陈洪一边带路一边给袁家文介绍,当走到一家超市门口时,袁家文提出想买点生活用品,陈洪说:“那我带你逛一次超市吧。”
走进超市,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不仅有家庭日用品、各种零食,还有不同款式的衣服、不同种类的水果等,这让第一次进入大型超市的袁家文有些目不暇接。“请问拖鞋摆在哪个位置啊?超市太大了,我逛了一圈都没找到。”袁家文有点不好意思地向超市工作人员询问。
随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袁家文找到了摆放拖鞋的货架。“搬新家了,我要给儿子和姑娘买双新拖鞋,我儿子6岁,下半学期就上一年级,姑娘11岁,马上也要上五年级了。”袁家文说,“现在两个孩子还在老家上学,等端午节放假就把他们接过来住几天,下个学期他们就可以来贵阳上学了。”
除了给孩子买新鞋外,袁家文还在超市买了挂钩、漱口杯、洗发水、沐浴露等生活用品。“超市里的东西太丰富了,真是应有尽有,以后的生活肯定很方便。”袁家文说,在老家的村子里只有一个小卖部,只能买点烟酒和零食,要想买点别的生活用品只能走40多分钟的路程去到街上买,而且商店的品种也很单一,不像大超市里可以随挑随选。
逛完超市后,陈洪带着袁家文来到了菜市场。“我们菜市场的白菜、西红柿、茄子、小瓜等蔬菜非常新鲜,都是农户自家栽种的,而且菜市场离安置点非常近,你以后想吃肉随时都可以来买。”在陈洪的陪伴下,袁家文逛了一圈菜市场,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笑容。
“以前在老家想要吃点肉必须得上街买,现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得到,吃不完还可以放进冰箱里,我相信以后的生活将会一天比一天好。”袁家文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与搬迁群众逛一次街,只是乌当区开展“共筑行动”的一个缩影。据乌当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培衬介绍,袁家文所入住的云锦尚城安置点,共修建14栋楼、套住房,目前房屋装修和配套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预计6月15日前全部搬迁入住。届时,乌当区将全力开展“10+N”活动,帮助搬迁群众融入城市生活和周边环境。
“‘10+N’活动,即帮扶人与搬迁户一起,开展去一次学校、医院、逛一次菜场、进一次银行、乘一次公交车、做一次晚餐、合一次影像、走一次居委会、送一次物资、陪一次就业,引导正确使用‘水、电、气、网’等生活设施。”王培衬解释说,乌当区将积极开展“共筑行动”,推进搬迁群众融和发展。
去一次学校搬迁户就近入学 6月6日,在花溪民族中学,前来接小孩放学的阮树伦看到高高的教学楼、干净宽敞的操场、和蔼的新老师和精心布置的各种教育宣传挂图后,他心头的“两大难题”终于落了地——搬进了新家、孩子就近上了学。
“现在党的政策就是好,不但千方百计帮我们困难群众寻找致富门路,解决吃住问题,就连子女入学问题都解决好了,现在我的小孩已经转到花溪民族中学就读了。”来自花溪区久安乡雪厂村林东组的村民阮树伦说,“以前孩子上学要走40多分钟,搬来这里后,到学校只要10分钟,而且我每天还能接送孩子上学,非常方便。”
6月4日,阮树伦从久安乡雪厂村林东组搬至花溪区南溪苑小区,6月5日,孩子就到花溪民族中学正式报到并开始上课学习,两天时间,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昨天娃娃一回家就跟我们讲,同学们问他叫什么名字,还喊起他一起玩,听到他那么讲心里蛮开心勒!”阮树伦说,以前,因为自己生病,一家三口的生计全靠爱人在外打工维持,孩子上学也受到一些影响。
“以前每个月元的生活费用都交不上,所以娃娃基本上都是走读,一个人从家走到学校至少要走40分钟,现在好了,10分钟就可以从家到学校,每天还能接送孩子上学。”阮树伦的喜悦不言而喻。
跟阮树伦一样,搬至花溪区南溪苑小区的还有来自久安乡拐耳村的杨德友一家。杨德友介绍,在老家女儿上小学的路程,大人走路需要1个多小时,那时候几户村民便合计着包一辆车接送孩子上学,每家根据距离给相应的费用。在女儿上学的交通问题上,每个月杨德友都需要额外支出元,这让原本以打零工维持一家生计的杨德友左右为难。
“现在,大女儿就在花溪民族中学上小学一年级,小儿子今年8月也快满4岁了,到时候就送他去离家米不到的幼儿园,子女上学都近,方便的同时也放心。”杨德友笑着说。
为更好地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村民子女融入校园群体,花溪民族中学也做好了准备。“一方面,学校能满足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区间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学校也准备好了教室随时接纳,欢迎前来就读。”花溪民族中学校长曾珍说。
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花溪区委、区政府致力为贫困群众摘穷帽、断穷根,认真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不仅考虑到移民的生存条件,还改善社会服务,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转型,使他们融入当地社会。同时,注重各级各类学校的配套建设,确保安置区儿童能上学、上好学。
“自5月25日到现在,陆陆续续安排群众来看房的同时,也会带着他们去学校转上一圈,对子女上学的地方心里有个底。”花溪区农业农村局易地扶贫搬迁负责人李嘉庆介绍说。
在花溪区南溪苑小区,记者看到现场来来往往的搬迁户正在搬家,或抱着被子或在搬着粮食的大人、拿着各种盆儿来回跑动的小孩,现场好不热闹。
据介绍,高坡乡、久安乡等7个乡镇的户困难群众将搬至花溪区南溪苑小区。从6月1日到目前,已有多户已经搬入小区,其子女也都安置在花溪民族中学就近上学。
包一次粽子浓浓粽香暖人心 情浓粽飘香,端午节安康。6月6日上午,一场主题为“心系搬迁群众,共筑美好家园”的端午文娱活动在息烽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团圆小区广场举行,刚刚搬迁入住近两个月的多名群众一起看表演、包粽子,度过一个别样的端午节。
团圆小区于年3月开工建设,规划建设17栋住宅楼,总建筑面积6.3万余平方米,计划安置搬迁群众户人,目前已搬迁入住户人,本月中旬前将全部搬迁入住。
为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促进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生活,息烽县扎实开展“共筑行动”,在端午节期间举办此次活动。当天,息烽县老年大学旗袍班的成员庞丽云早早就到了现场,她们全班21名成员将带来节目《祝福祖国》。
“能给大家带来欢乐,我们也感到很开心。”庞丽云提着一串刚刚包好的粽子说,在现场大伙一起包了一些粽子,等一会将发给来参加活动的搬迁群众,让大家感受到节日的温馨。
时逢端午佳节,包粽子当然是活动现场的“重头戏”。在活动现场第一排的位置,摆放着10张圆桌,粽子叶、糯米、白线、筷子、剪刀等包粽子的工具一应俱全。党员干部和搬迁群众代表围坐在一起,大家一起包粽子、话家常。
蒋福菊是首批入住的搬迁户,今年5月初她从老家温泉镇兴隆村搬到团圆小区,这是她搬入新家后过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我7点过就到了活动现场,心里非常激动,就想先来看看。感谢党的好政策,大家对新家都非常满意。”蒋福菊提着粽子,笑容早已爬上了眉梢。
活动现场,息烽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县妇联、团县委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将粽子和艾草一一分发给搬迁群众。“看到他们开心,自己也受到感染。”志愿者杨胜娟正在给大家发粽子,她说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特别有意义。
收到志愿者发的粽子和艾草,永靖镇河坎村的村民李梅喜笑颜开,身边两岁的儿子也提着粽子开心地跑了起来。“我家要6月11日才搬进来,现在感觉都有点等不及了,非常期待搬进新家。”李梅说。
除了包粽子、品粽子,精彩纷呈的节目也令搬迁群众乐开怀。萨克斯节目《青花瓷》吸引了搬迁群众黄刚武的目光,他将粽子放在椅子上,起身拿出手机拍下了视频。“11岁的孙子喜欢这种乐器,拍下来回去给他看看。”黄刚武说,新家很方便,孙子上学也近,“政策确实好”。
据介绍,此次端午节活动准备了捆艾草、0余个鸡蛋以及粽子,确保搬迁群众每家每户都能分到,让大家度过一个温馨愉快的端午节。“下一步,我们还将以‘共筑行动’为指导,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把日子越过越好。”息烽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移民局)有关负责人说。
记者刘健彭刚刚白雪/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郭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