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共和

作者:文勇

笔名文隽永,土家族,中共党员,德江县共和镇人,贵州都匀市融媒体中心专题部主任、都匀市首届“剑江英才”;社会兼职:政协都匀市第十、十一届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理事,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黔南州作家协会副主席,黔南州和都匀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都匀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长期从事红色文化、抗战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领域挖掘整理与宣传。出版《行走秘境雪域高原》《援朝烽火》《致敬老兵》多部专著,多件新闻作品获奖,有作品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共和,是一个充满红色而响亮的名字,是革命老区贵州铜仁市德江乌江边的一个重镇,生息繁衍着汉、土家、苗、侗、仡佬等2万多勤劳朴实的各族人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雄辈出。

千里乌江共和段(文隽永摄)

共和原名叫牛渡滩,清道光二十二年(年)《安化县志(稿)》对“牛渡滩”及周边村寨地名均有记载:“牛渡滩,位于北乡村落,离城55里,有场有合璧桥,有响水洞。”周边村寨名有:“潮底、踏坪、青冈堡、姜家渡、任洞、茶坨、独(督)邮溪、凉水井、拖船丫、乌丫溪、打磨丫”等;因牛渡河是乌江支流之一。其中,对牛渡河的记载是:“水德江,即乌江古延江一名,涪陵水源出威宁州……清水塘之水过牛渡滩合中坝水(现在小沟河)注之(即乌江),又十里至督邮溪拖船丫水由连环坝注之……)”。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十大元帅之一贺龙率工农红军足迹黔东乌江两岸,濒临乌江的共和成为黔东特区(红三军)游击活动区域,涌现出一批历史名人、红军战士、抗日老兵、 英雄、援非建设者等,从他们身上反映出伟大的民族精神、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

悠久的民族英雄史

相传,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家族的一支后裔,为躲避战乱,沿千里乌江,迁徙至牛渡滩隐居。

年,德江文姓族人在考查族源时发现,位于该县共和镇和平村有一座古墓记载:“吾祖江西临江府人氏进士束生,升迁贵州特授思城游府,谢职徙居牛渡滩卜葬于此,始祖文公讳惠老府君之墓,清光绪十七年(年)二月二十六日由裔孙文明山和文岐山立”。

据《入黔始祖文惠(天凤)家谱》(年)记载:德江文姓族人认为,其始祖与西汉著名政治家和教育家文翁、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等先祖有关联。

目前,有专家正在追宗溯源,进一步考究文翁与文天祥、文天祥与清代咨部黔省武进士文惠等族源关系及其源远流长的民族英雄历史文化。

历经长征抗战的红军战士

年6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原红二军团)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率部进入沿河县(现属德江县)枫香溪区,在此召开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史称“枫香溪会议”)。随后建立张家湾、徐家岩革命委员会和枫香溪乡、龙塘乡、袁家湾乡、杨河乡等11个乡苏维埃政权,组建红军游击大队和德江独立团,动员广大各族青年参加红军队伍开展游击战。

其中,共和(牛渡滩)涌现出覃品钊、覃品能、覃品勋、覃端德、邓朝华、牟绍清等一批红军战士。

据《覃氏族谱(续)》以《覃品钊革命传记》为题记载:

年,覃品钊出生于德江县共和乡新庄村。年6月,在枫香溪参加工农红军队伍,经历了翻越雪山过草地的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年任八路军师旅排长,年提升为连长,年至年参加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年在战斗中不幸身负重伤(双眼失明),由政府安置在贵阳红军疗养院疗养,以师职级待遇离休。

(文隽永翻拍)

覃品钊养育5个子女,将3个儿子送入部队保家卫国,继续走父辈没有走完的新长征路,是德江土家儿女之楷模。

年2月4日,覃品钊因病辞世,享年84岁。这是共和镇最后老红军战士,留给后代无限的精神财富。

覃品钊的革命事迹由德江作者王治平采访(覃品钊口述)写成《我参加红军的经历》,被收录于《红军在黔东德江(内部)》(年)、《红三军在德江(内资)》(年)、《德江抗战史》(年)、《红军在贵州档案史料汇编(德江卷)》(年)等地方史料书籍。

从淞沪远征滇缅战场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烽火岁月里,共和镇各族男儿随部队奔赴抗日前线。目前,有据可查的有:文正权、何继尧、张羽富、文明生、梅秀芝、李全生、覃品武等一批抗日将士。

文正权,年12月出生于德江县共和乡茶坨村,抗战爆发后,任国军第18军11师上尉连长,率部参加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等恶战,设伏击败日军多人,缴获辎重枪械弹药若干,晋升为团长;年冬,他率部在武汉保卫战之马当要塞阻击中,身上多处中弹,右眼球被击中,被送往后方军政部荣誉军人第七临教院(桂林)救治换眼球。

共和籍抗战老兵文正权(文隽永翻拍)

年2月,文正权在铜仁梵净山协同指挥官欧阳德率部起义加入解放军部队;年至年,先后在解放军第七步兵学校、第二步兵学校任教;年转业回乡,担任德江县第三、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年成都军区落实政策,任德江县政协委员及政协德江县文史委委员。

文政权参加编撰《德江文史资料(第二辑)》并撰文《亲历江口起义记实》,其写诗:“青年立志去从军,报效国家不沾名。抗战八年浴血战,居中一世苦流连。当初未遇真民主,丧目空行伪政兵。难忘江口再生德,投明弃暗见青天。”年1月,因病辞世,享年91岁。

何继尧,年出生于德江县共和乡银丝村,抗日战争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毕业,率部队辗转甘、陕、湘等地与日军作战,年奉命率部赴印缅抗日战场,途经贵阳时病重,未能赴前线而遗憾;年抗争胜利后,先后在德江、织金、普定、郎岱、纳雍、水城等地部队任职;年10月,配合解放军部队解放德江县;年,从德江县粮食局退职。

张羽富,年出生于德江县共和乡盐井村。年12月被抓壮丁从军,编入中国远征军第8军工兵营,参加著名的滇西松山战役并立功。

张羽富说,“松山战役”打得非常惨烈,邓应全、饶大文、罗亨达、覃智旭及张羽平等德江老乡都阵亡于松山战场,仅有他和共和镇茶坨村文明生幸存。

笔者赴滇西陇川县采访时年87岁的共和籍抗战老兵张羽富(中)(年4月7日摄)

年,张羽富随部在广东三水县被改编为解放军部队,参建滇藏公路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云南陇川农场二分厂长,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年11月11日,在陇川县因病辞世,享年87岁。

梅秀芝,年出生于德江县共和乡转角村。年3月被抓壮丁从军,编入94军军部警卫连任副班长,参加桂柳会战。年1月,在北京被改编入解放军43军团炮连,参加渡江、海南岛等解放战争;年复员回德江县平原区供销社工作;年,辞职回转角村任村支部书记,年离任村支书岗位;年1月14日因病辞世,享年94岁。

共和籍抗战老兵梅秀芝(文隽永摄于年)

陈正英,德江县共和乡曾家坝村人,于贵州崇武学校毕业后,参加峨眉军官训练和抗日战争。

张黔英,德江县共和乡中坝村人,参加过抗日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25军参谋长。

覃品武,德江县共和乡和平村人,13岁离家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辽沈战役),解放前夕随部队撤退台湾;年回乡探亲,受到德江县委统战部等有关单位热情接待。

李全生(原名李启模),年6月出生于德江县稳坪区杉树坨寨,落户共和镇和平村。18岁被抓壮丁入伍,参加兰封、武汉、长沙等会战;年春改编为解放军,参加辽沈、平津、淮海、渡江等战役;年11月随解放军二野兵团解放西南受伤;年11月复员到德江县邮政局工作;年辞职回家务农;年正月辞世,享年89岁。

抗美援朝战场的“平民英雄”

年10月,中国人民 赴朝拉开了 的序幕。共和镇各族青年参加 血战朝鲜战场。

文明体,年出生于共和乡一村王家沟。据德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档案记载:“文明体于年之前在国民党部队当兵,年1月在北京解放入伍,编入42军团战士;年1医院,年9月在贵州荣军学校;年8月从贵州荣军学校复员。”

共和籍文明体朝鲜战场伤残军人证(文隽永翻拍)

年10月16日,文明体随 42军师奉命入朝,参加黄草岭和赴战岭等入朝第一次战役;11月12日, 42军授予步兵第师团2营4连为“烟台峰英雄连”称号;年11月,第42军奉命凯旋回国。文明体在朝鲜战场上炸成重伤;年,从贵阳荣军学校回家居住。

其女儿文玉婵保存“传家宝”:“革命伤残军人证书”信息显示:“文明体是团战士,在朝鲜战场上其眼、鼻、口、双手均因被炸伤失去作用,被评定为特等伤残;”有13枚纪念章,分别为“解放西南”、“解放华中南”、“解放华北”、“抗美援朝”、“中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贵州省第一届优抚模范代表会议”、“贵州省烈属军属革命伤残军人复员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德江县烈属军属残疾军人复员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等。

共和籍战斗伤残军人文明体之女及女婿介绍其父英雄事迹(文隽永摄于年2月3日)

文明体经常被德江县机关单位、学校邀请做英模报告。年因病辞世,享年79岁。

年11月,以中国人民 第九兵团为原型的抗美援朝《 》在海内外公映后,引起全社会寻找第九兵团英雄热。

德江县共和镇上坪村村民杨小光家中珍藏发黄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及“革命军人烈属证书”:“杨同全同志在二二六团六连任战士,不幸于四次阻击光荣牺牲,除由我军奠祭英灵外,特怀哀悼之情,敬报贵家属并望引荣节哀,致此证明书向德江县人民政府领取抚恤金及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其家属得享受烈属优待为荷!中国人民 司令部、政治部,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日。”另面内容:“部别:二二六团六连,职别:杨同全的安葬地点:京畿道(省)嘉平郡(县),遗物:笔一支,人民币贰万五仟元(笔者注:时为“旧币”),适合条例第七条规定意见:据此信属遗物应交寄家属,但又查不出家属住什么地方”。

另一份是“烈属通知书”,其正面内容为:“敬爱的烈士家属:杨同全同志在本部二十六军七十六师二二六团任战士之职,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伟大入朝参战,不幸于一九五0年十二月三十日咸镜南道战斗中光荣牺牲,谨此,讣告并祈,节哀,中国人民 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宋时轮,副司令陶勇,副政治委员谢有法,中国人民 第九兵团关防,一九五一年三月”;另面内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可歌可泣!烈士家属培育有功人人尊敬无上光荣!英灵千古,永垂不朽!邮寄贵州省人民政府转德江县潮底区下塔坪村,杨同全烈士家属啟,中国人民 第九兵团缄。”

作者采访德江共和籍 牺牲烈士杨通全亲人(文磊摄影年2月3日)

杨小光说,杨同(通)全是我的伯父,他是为了保家卫国而光荣牺牲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经常在梦中见到身着戎装的大伯凯旋回家;他的平凡而又伟大革命牺牲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我们最大希望能有一天能到朝鲜去看一看他。

“ 纪念馆网站烈士名录”和《德江文史资料(第四辑)》均记载有杨同全烈士信息,他就是 战役中 第九兵团一名英烈。

共和镇石槽水寨(文隽永摄)

还有,共和镇街上社区石槽水寨文玉禄从抗美援朝战场凯旋回乡之后,担任多年的村干部,并把儿子送进部队,走上中越自卫反击战场,立功受奖。

载入唐山地震遇难史册

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河北唐山市丰南一带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

那么,唐山与德江县相距多公里,那场地震为什么会波及到遥远的乌江之滨共和土家山乡呢?

据《中国共产党铜仁地区历史》记载:“年7月中旬,铜仁地委副书记、地革委副主任张仁龙,地委常委、地革委副主任渠德臣率领的铜仁地区农业学大寨参观团(共人)赴大寨、遵化等地参观学习。28日凌晨,在唐山遭遇地震,领导干部遇难。”9月,铜仁地委、地革委在锦江边修建铜仁籍唐山遇震殉职同志纪念碑。”

德江县革委会也修建“唐山地震遇难殉职同志永垂不朽”纪念碑,记载德江籍23位殉职同志简历,其中,共和镇有2位:“文玉刚,男,年6月生,共和公社街上大队人,年9月参加革命,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德江县泉口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袁山尧,男,年2月生,共和公社神溪大队人,年9月参加革命,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潮砥区委副书记。”

现年80岁的文玉刚之遗孀代秀英回忆,当年不但痛失丈夫,而且还失去了亲哥哥,解放之前他参军,解放后去朝鲜战场, 胜利后回到铜仁林业系统工作。没想到他俩同时遇难。

见证中非友谊筑路人

年8月,正是国家实施“三线建设”时期,需要大量工人,中铁二局第十四处到德江县招工。

共和乡水井坝寨青年文玉林报名,经体检政审合格,成为一名“端铁饭碗”的铁路工,当时全乡有10多名青年被录取。他先后参加川黔铁路息烽县小寨坝段及开阳支线、贵昆铁路水城“线”、湘黔铁路贵定段等建设。

援非铁路工人文玉林(右)与其爱人覃壮香(文隽永摄)

年3月,文玉林经过严格挑选远征非洲,参加援建坦桑尼亚至赞比利亚两个国家铁路(史称“坦赞铁路”)。当时和他一起去的还有共和乡胜利村邓明宣、稳坪区张金生、堰塘乡晏家寨晏登怀等。

同年11月,他们从广州黄埔港登上“耀华号”国际邮轮起航,在茫茫太平洋和大西洋上漂泊17个昼夜,航行了1.3万多海里,经新加坡、马六甲海峡,到达东非坦桑尼亚联合国首都达累斯萨拉姆。

文玉林在坦桑尼亚铁路施工一线工作了两年零4个月。年12月回国,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年退休回到老家当“农民”。

文玉林说,回首自己人生经历,充满苦难与辉煌,在筑路一线战斗了27年,把人生最美的青春芳华留在了大西南深山峡谷,尤其感到荣幸的是参与了援非铁路建设,见证了中非友谊长存。

如今,从共和这片红色土地走出的各族儿女,接过父辈接力棒,奔跑在新长征路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父辈敢于拼搏、勇于牺牲奋斗精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