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的谷堆、李子树、干净整洁的房屋、四通八达的村道,村民们或参与村内建设,或在自家院坝上晾晒稻谷,村子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记者对西山镇胜利村的第一印象。
胜利村四通八达的道路
息烽西山镇胜利村,位于息烽县城西面,距县城16公里,全村有8个村民组,户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34人。年,西山镇胜利村还是一个国家级贫困村,属息烽县12个国家级贫困村之一,受限于群山困囿、交通闭塞,虽坐拥一方青山,却少有人问津。年,胜利村脱了贫,得益于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脱贫后的胜利村,走出了幸福的小康步伐。
轻轻拧开水龙头,一股清泉喷流而出。70岁的管尚华在家门口接上自来水,准备洗菜做饭。
“过去我们喝的是‘望天水’,只要天气一干旱,就没得水吃,有时候一个月都没水”回想起以前缺水的时候,管尚华皱起了眉头,为了解决吃水问题,管尚华得到1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喝,年纪大加上路程远,让管尚华苦不堪言。“现在不缺水了,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一年四季都安全。政府政策真是好啊!”管尚华说。
据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继果介绍,为了彻底解决胜利村村民吃水问题,年胜利村村委会向上争取80万元资金,实施人饮工程,对全村自来水进行完善,特别是让村里5个季节性缺水的村寨吃上了安心水,目前,全村8个村民组分别采取自流水、自来水等方式通上安全用水。
李荣学和记者说起村里变化止不住笑容
在村里的小广场上,村民李荣学正在和邻居话家常。李荣学是胜利村以前的村主任,据他介绍,以前的胜利村,由于路不通,道路单一,村民们干活进出都很不方便,时间一长,许多土地荒废,村民们也找不到致富的路子。
“现在不一样了,村里打通了好几条出村公路,村民们的田地也被道路环绕,村里不停地发展,村民们也不停地参与到村里建设,收入也很不错,大家现在都很精气神十足,很有干劲。”李荣学说。
“由于胜利村地势狭长,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就尤为重要。”周继果说,年,胜利村完成了组组通公路硬化,为进一步满足村民出行需求,年,建成至青山大林村、西山镇田冲村出村公路3.5公里,向上争取资金,加宽改造胜利村村委会至鹿窝村进村道路,完成全村14公里机耕道建设,实施产业便道2公里,对全村沟渠水坝进行了加固。
进村公路
通达顺畅的道路,既解决了大部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也有力破除了发展的“肠梗阻”,村民重拾了撂荒的土地。
“前些年,村民张廷标发展种植青脆李,种出的李子脆爽甘甜,还不愁卖收益很好。”周继果说,经过多方考察,在结合张廷标种植成功的经验,年,村班子决定在村里大规模发动群众种植青脆李。
年底,胜利村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由村里无偿提供三年的苗木、技术、肥料等,村合作社统一管理的方式,发展村民种植青脆李余亩,覆盖农户户,15户建档立卡户。
“以前大家都种玉米和稻谷,要想多一点收益都没有,只要天气不好,生活都成困难。”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钟明芬对记者说,以前成天都在地里累,还要为生活焦虑。
钟明芬正在打理李子树
“现在生活真好!路通了,又加入了村里的产业,我们村的变化我非常满意。”站在她家宽敞的院子里,家门口宽阔的道路,崭新的房屋,正在修建的围栏,展现着她的新生活,“跟着村里干,我有信心把以后的生活越过越好!”
户户通了路、喝上了自来水、住上了安全房,发展了产业,建起了广场,有了老年学校……这些变化,对于西山镇胜利村的村民来说,是看得见也摸得着的幸福。周继果说,“下一步,将通过完善村里基础设施,巩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带领群众走向幸福小康生活。”息烽县融媒体中心宋艺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娟
编辑罗昌
编审王太师朱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