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死也要入党的叶挺小萝卜头的老师黄

miandUI本文约字

阅读需要14min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共产党员为了追求信仰慷慨明志,从容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人,写下一封封传颂至今的绝笔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国家记忆》栏目,推出了6集纪录片《绝笔》系列,通过十多位共产党员临终绝笔,展现他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

今天,国历君选取了其中一集《初心明志叶挺英魂永存黄显声》内容与大家分享。叶挺在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被任命为新四军军长。年,九千余名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将士突遭国民党军队优势兵力包围袭击,叶挺遭到无理扣押。蒋介石一向欣赏叶挺的军事才能,想要拉拢叶挺,但叶挺在狱中始终不肯屈服。在监狱那无边的黑暗中,叶挺挥笔写下了撼天动地的《囚歌》……

初心明志叶挺

叶挺。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

这是叶挺将军在出狱的第10个小时写下的入党申请书。

叶挺的入党申请书。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叶挺,广东惠阳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参与创建了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部队“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先锋队,叶挺独立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此时的叶挺年仅30岁,就已是誉满天下的北伐名将了。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叶挺被任命为新四军军长。

年1月4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然响起激烈的枪炮声。九千余名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将士,突遭国民党军队优势兵力包围袭击。新四军仓促应战,浴血奋战八昼夜,直至弹尽粮绝。新四军军长叶挺遭到无理扣押。

蒋介石一向欣赏叶挺的军事才能,始终在找机会拉拢其加入国民党。这一次,蒋介石觉得机会来了。为了软化叶挺,蒋介石并没有立即对他展开审判,而是命人好吃好喝伺候着,屡次派国民党高官,以看望之名,轮番对叶挺进行游说。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力。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力讲述了这样一段情节:

国民党的上官云相和叶挺是保定军官学校的同学,所以他们想用这种同学之情来说服叶挺,让叶挺出面来说皖南事变是共产党发动的,先袭击友军,才发生的后来的事情。而且许诺他只要这样说,那高官厚禄不在话下,但是叶挺坚决地拒绝了。

蒋介石对外大肆宣扬是新四军动手在先,应将叶挺“交军法审判”,单方面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这掩耳盗铃的把戏很快受到来自国内外的舆论压力,蒋介石反而愈加封锁消息,将叶挺秘密囚禁。

新四军番号。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监狱外,共产党人以及宋庆龄等也在为营救叶挺而四处奔走。为了掩人耳目,蒋介石下令将叶挺不断转移。周恩来悲愤地在《新华日报》上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一心急着抗日却被扣在这里“享清福”,叶挺又气又急。其间,叶挺打听到有大批新四军战士被俘,遭受着严刑拷打。心痛和内疚一齐涌上心头,他立刻给蒋介石写信,表示只要释放其他新四军战士,自己愿意接受“死刑”或“无期徒刑”。

叶挺一心求死,蒋介石仍未放弃将其收入麾下,派去的说客级别也越来越高。蒋介石深知如此猛将,必定时刻盼望重回战场建功立业。于是,他决定亲自出马。

蒋介石与宋美龄。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年5月12日晚八点半,蒋介石在自己重庆的官邸“宴请”叶挺。

这份由叶挺亲自整理的手稿,记录下了叶挺与蒋介石的一次秘密谈话。手稿中,叶挺用“甲”代替蒋介石,“乙”代表自己。字里行间中不难看出,叶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叶挺整理的手稿。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此时的叶挺正承受着剜心之痛。窗外,日军的铁蹄正践踏着中华大地,家中,妻儿还在等他回家。而自己却身陷囹圄。

叶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夫人李秀文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此次叶挺被扣,李秀文还多次要求跟丈夫一起坐牢。夫妻二人育有九个可爱的孩子,今年82岁的叶正光,是叶挺唯一还健在的子女。叶挺的儿子叶正光讲述道:

我父亲比母亲大十一岁,两个人一见钟情,我父亲这么困难,又要打仗,间隙的时候就回来看一看我们,所以他们的感情非常深。

叶挺之子叶正光。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年,在周恩来的努力下,叶挺与妻儿得以短暂团聚。次子叶正明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了这次相见的情景。“已经有四年多没有见到父亲了,见面时,一切都变了,胖胖的脸已经显得消瘦了,乌黑的头发已浮上了一丝丝的斑白了。这些究竟是谁给予我可爱的父亲的呢?我们懂得了憎恨了。”

叶挺。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军史专家姜廷玉讲述道:

叶挺的心里很清楚,只要冲蒋介石点点头,就能免受妻离子散之痛,回到日思夜想的战场,但这就违背了他的初心、他的信仰。虽然他当时还不是共产党,但是早就跟毛泽东说好了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军史专家姜廷玉。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由于始终不屈服于蒋介石,叶挺的生活条件被一降再降。最终,国民党特务将他送进了重庆红炉厂囚室。在这无边的黑暗中,叶挺昂首挺胸,挥笔写下了撼天动地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到(道)

人的躯体那(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叶挺《囚歌》手稿。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力如此评价:

在《囚歌》里面,叶挺把人和狗、门和洞作了对比,人从门里面走出去获得的是堂堂正正的自由,狗从洞里爬出去,那种是奴颜婢膝,是别人赐予他的所谓自由。叶挺宁可献出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持一个军人的气节。

年3月4日,在共产党不懈谈判下,蒋介石终于将叶挺释放。度过了长达五年零两个月的监狱生涯,此时的叶挺已经整整50岁,面色虽显憔悴,但仍旧腰身笔直,目光炯炯。出狱前,国民党保密局的沈醉问了叶挺这样一个问题。

出狱后的叶挺。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叶挺孙女叶莲这样回忆道:

出狱以后你最想做什么,祖父的回答是,我出狱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加入共产党,结果沈醉把叶挺这个话转告给戴笠,戴笠说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可怕之处。

叶挺孙女叶莲。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在出狱后的第十个小时,叶挺写了下早已在内心写过千遍万遍的入党申请书。很快,中共中央复电叶挺:……全中国都已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并向你致热烈的慰问与欢迎之忱。手握这封热情洋溢的电报,叶挺激动得来来回回反复阅读。

中共中央批准叶挺入党的手稿,由毛泽东亲自修改。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力讲道:“叶挺不知道的是,这份电报是毛泽东亲自修改的,光是这个电报开头的称呼,毛泽东就反复斟酌,改了好几遍,从叶挺将军到亲爱的叶挺军长,后来最后换成是亲爱的叶挺同志。”

叶挺在出狱后得知,国共内战一触即发,便急切想要回到新四军随时应战。

年4月,叶挺奉命赴延安参加党的整军复员会议。

年4月8日,重获自由的第36天,叶挺一行人乘飞机前往延安。想到能够回到日思夜想的延安,见到毛泽东和昔日并肩作战的同志,叶挺感到十分激动,他有一肚子的话要说,有数不尽的事想做。当天,毛泽东不顾病体,与其他欢迎队伍一同在阴雨中等候。然而,飞机始终没有出现。三天后,两封加急电报传来——叶挺一行人在黑茶山坠机,叶挺夫妇、女儿叶扬眉,还未取名的小儿子阿九以及同行的王若飞、博古、邓发等人全部遇难。

人们举行悼念活动。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噩耗传来,举国上下悲痛难抑。人们在延安、重庆、上海、北平等城市,先后举行了悼念活动。在悼文中,周恩来深情地将叶挺称为“人民队伍的创始者”。

叶挺遍尝挫折与艰辛仍初心不改,高官厚禄置于前却矢志不渝。叶挺牺牲了,但他的一生正如他在入党申请书中立下的誓言那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

叶挺。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英魂永存黄显声

与叶挺一样,还有一位身陷囹圄的将军,怀揣精忠报国的志向,始终初心不改:

我现在虽然坐牢,并未犯法,是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问心不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

寥寥数语,尽显浩然正气。这段言辞笃定的文字,出自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期间,写给儿子黄耀华的家书。

黄显声。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息烽集中营的“息烽”二字,有“熄灭烽火”的喻示,蒋介石认为,只要把他视为心腹大患的革命志士、优秀共产党人囚禁于此,革命的烽火便会熄灭。这座被铁丝网与围墙严密封锁的魔窟,被称作是国民党特务统治的“一号天牢”。

被关押在狱中的日子里,黄显声从不屈服,坦然自若,只有在反复读一句诗的时候才常常痛哭失声。这句诗,是陆游的“报国欲死无战场”。

年9月18日夜11时,在辽宁省沈阳市的日本关东军制造事端,并向东北军精锐部队第七旅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这支张学良的嫡系部队,人数过万,配备了坦克装甲车等精良装备,却被突如其来的激战打了个措手不及。

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的装备。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然而面对日寇的侵略和不抵抗命令,一位东北军将领却毅然下令“各分局队要尽力抵抗,非到不能支持时,决不放弃阵地”,他就是时任辽宁省警务处长兼省会公安局长——黄显声。

文史学者萨苏这样介绍黄显声:

黄显声,是张学良的心腹人,张学良是可以把自己的命托付给黄显声的。他把各个县的警察局局长都叫来,给发枪,这样各县警察发现一旦有事,即使是警察也能打。

张学良与黄显声。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从18日晚到21日深夜,只有黄显声率领部队与日军连续激战,成为当时唯一没有实行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队伍。后来,黄显声又积极投身于组建“抗日义勇军”的活动中,曾作为义勇军总指挥参加“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文史学者萨苏。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文史学者萨苏讲道:

我们的国歌其实来自于《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三个字哪里来的?就是黄显声将军他当年提出来的。黄显声当时就是年年底在锦州前线和日军对峙,就是他的部队没有正规番号。最后黄显声将军就给自己的部队起名叫义勇军。

年8月,黄显声经周恩来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无理扣押,黄显声对国民党当局这一有损于抗日事业的做法极其憎恶。年,黄显声接到了周恩来和“东北抗日救亡总会”的通知,奔赴武汉,积极策划营救张学良将军,希望张学良能够带领部队打回东北去。黄显声越来越认可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于是他主动与周恩来联系,准备前往延安,希望组建一支新东北军,进行更积极的革命斗争。

年2月2日晚上,两个陌生面孔的人进了黄显声的屋子,声称:“我们是延安方面的人,请黄将军到外面,有要事相商。”黄显声未加考虑,便跟着他们走了出去,结果,几名国民党特务突然现身,一拥而上……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厉华。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厉华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黄显声问,我犯了什么问题,我有什么罪?当时国民党给他就一句话:联共反抗中央。黄显声感觉到很莫名其妙,蒋介石都承认共产党共同抗日,联共反抗什么中央,我无非是提供了一些武器弹药,不都是为了抗战吗?

其实,几天前黄显声就已接到周恩来的通知:“迅速转移并停止公开活动”,但他认为,自己从来光明磊落,没有必要躲躲藏藏。

被捕后,黄显声先后被秘密监禁在国民党武汉稽查处、湖南益阳和贵州息烽集中营。尽管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摧残,但黄显声从不屈服,时刻保持着军人的仪态,他经常对狱中难友说,要“虎入笼中威不倒”。

今天的贵州息烽集中营旧址。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厉华回忆道:

黄显声将军在狱中对他的恋人黄彤光就说过,我们在狱中被关押,我们绝对不能够害怕他们,在他们面前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人,只有让他们怕咱们。所以说,我们就像一只老虎被他们关进笼子里边。

在息烽集中营,黄显声是第三组给养组、第四组生产组的组长。因为工作关系,他与在会计室管账的难友黄彤光相识。

黄彤光。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军史专家姜廷玉讲述了黄显声与黄彤光的故事:

年,26岁的黄彤光,由于宣传抗日追求真理,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在息烽监狱,黄彤光一度身患重病,黄将军自幼习武,所以颇懂中医。在监狱里用自己的医术把黄彤光给医治好了,黄彤光爱上了这位气宇轩昂、儒雅不屈的将军。

年7月,息烽集中营撤销,黄彤光获释。黄显声则作为重要政治犯被转押到重庆白公馆监狱。出狱后,黄彤光为营救黄显声积极奔走,曾经和黄显声的老部下三次策划救他出狱,但都被黄显声拒绝了。他在给黄彤光的信中写道:“我爱国无罪,如果我逃走了,他们就会颠倒黑白,同时,还要罪及无辜,连累其他的难友们遭受灾难,我不能这么自私,不忍心这么做。”

黄显声的回信。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文史学者萨苏讲述:

中共地下党也给他有一些安排,东北军中的好友也愿意来帮助他。他最后选择是不走,他说既然我没有罪,那么就是蒋介石你要宣布我无罪,让我光明正大的走出牢房,等于把这个地方当成一个阵地和蒋介石继续进行战斗。

在被关押的日子里,黄显声给“小萝卜头”做老师,教语文、算数、武术、俄语,是狱中的佳话。

“小萝卜头”宋振中。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文史学者萨苏讲述道:

小萝卜头实际上是宋绮云先生的儿子,而宋绮云他是中共地下党员,也是我们在杨虎城将军身边工作的这样的重要人员。那么小萝卜头后来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在监狱里面怎么可能有机会上学呢?那么小萝卜头到了黄显声将军这里可以看到,师徒二人相处非常好,而且黄显声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到了年新年,“小萝卜头”已经能够背诵和默写30多首古诗词和难友们在监狱里的诗作了。

年11月2日,东北野战军攻占沈阳,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沈阳回到了人民的手中,这也是黄显声多年来的心愿。

当时,黄显声有订阅多种报纸杂志的方便条件,他就在“小萝卜头”每天来上课时讲一些有用的信息,再由“小萝卜头”讲给难友们听。同时,他还秘密地给狱中出版的《挺进报》提供消息,将振奋人心的捷报传遍监狱。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厉华回忆道:

一个是他每天可以看到报纸,第二是他可以喂点鸡,也可以那个种点菜,生活上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是相对自由的。再加上当时国民党关押的这些特务都知道他是因为抗日被捕的,而当时抗日是整个中国的一种潮流,所以说能够对他宽容的,能够对他好的,都尽量给他,心想今后他总是要出去带兵打仗的。

年11月,重庆解放前夕,市民已经可以听到解放军的隆隆炮声了,蒋介石亲自下达密令:将囚于重庆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全部处决。

11月27日下午,白公馆突然里外三层被荷枪实弹的国民党特务宪兵团团围住。当听到看守长叫他出去时,黄显声心里清楚:这一趟,该是凶多吉少了。

黄显声走到白公馆院坝中间,向难友们挥手道别,英勇就义。这一年黄显声55岁,他身陷囹圄已达12年之久。他牢房中的日历牌,永远停在了这一天。

黄显声牢房中的日历牌。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就在黄显声就义的几天前,他在狱中的难友和情侣黄彤光收到了他的信件,这也是黄显声留给她的绝笔信:

……你千万珍重,不可过分慌乱,悲伤难过。我就是万一不测,这是对得起国家人民的,是光荣的。……

黄显声的绝笔信。来源/纪录片《绝笔》截图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厉华讲道:

他这封信里表现出一个军人那种政治立场不可动摇,那种政治上的一种气节。第二,这么一种人格魅力。在任何事上绝不弯下腰,堂堂正正这四个字,应该说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纵观黄显声的一生,是为理想和信念而努力奋斗直至牺牲的一生;是将国家、民族和人民置于首位的一生。

碧血丹心,浩气永存。

来源丨国家人文历史(文/国家记忆)

编辑丨甘小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