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丨语嵩大师与息烽西望山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5778520.html

语嵩大师与息烽西望山

文丨王路平

来源:息烽县文联

  语嵩是明代著名的临济禅宗大师,他在黔中息烽西望山(又名西山)创建禅寺,培育弟子,开辟丛林,制立清规,弘教开宗,接引信徒,大畅宗风,与学士文人往来唱和,同名僧大德共参“教外别传”之旨,慨然以中兴禅宗佛教为己任。其之《语录》,吐辞见道,言言透宗,深得破山精髓;其之棒喝,直接迅猛,振聋发聩,远承临济遗风;其之行化,遍历川黔滇湘江浙诸省,卓然冠映西南,因而深受当时海内佛教信众及社会人士的尊仰与钦敬,被后人称之为“宗门龙象”、“大善知识”。语嵩禅师的佛教活动对明季中国佛教特别是贵州禅宗佛教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语嵩禅师,法名传裔,别号西山,俗姓宋,四川重庆府巴县来凤乡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6年)五月,寂于清康熙五年(年)五月,世寿56,僧腊30。他自幼父母双亡,育于祖母。青少年时代一直在故里务农,曾充县役。23岁,祖母病殁。他孤身一人,痛感时世人生之多难,欲求解脱,遂祝发出家,礼本境白鹤庵性空和尚为师,始习文字,修忍辱行。苦行三载,终无所获。一日遇一行脚僧,僧问他出家为何,他说欲求作佛,僧说如此苦行岂能求作佛,欲求作佛当往见破雪和尚。破雪玺,乃明代西南临济禅宗祖师破山的得法弟子,时在川东弘法。语嵩于是往参破雪,并于其座下受具足戒,取得正式僧人资格。在破雪门下,他有难必问,学业大进,造诣日深,同门咸服其精勇。住6年,破雪寂。遂遍历巴山蜀水,含辛茹苦,参寻川中禅宿,得大成就。南明隆武二年(年)与同门书云福旵于重庆道中得参破山弟子名僧长破宗杲(晚号雪臂印峦,《黔诗纪略》作长破果,传写误也),于其门下印证相契,长破杲付源流,传破山法予之,是为临济禅宗第33世传人。

  甲申(l年)变后,蜀中战乱不息,烽火竞奔,灾劫相寻,僧俗纷纷避难入黔。语嵩得长破杲法后,先与法叔象崖、同门书云等禅宿避居酉阳,寻入黔,象崖至婺川(今务川)西禅寺开法,书云至绥阳辰山习禅,语嵩则至真安州(今正安县旧城镇)铁村坪深山中隐居。语嵩在深山中拳石支庵,草衣木食,啸咏自得,并开始收徒传法。南明永历四年(年)春,语嵩往住夜郎大士阁。夜郎即今桐梓新站之夜郎坝,唐宋时为夜郎县治,明洪武六年(年)建夜郎驿。据民国《桐梓县志》载:“观音寺在城北七十里新站,曰观音阁,明时建。”语嵩在此开法,其名遂为黔人所知。嗣后,又应邀驻锡马坪(在今遵义市南百余里,距乌江镇西20余里),僧俗两众纷纷前往问法,由是法坛始盛。

  永历五年(65年),南明四川巡按钱邦芑弃官隐居敷勇卫(今修文县扎佐镇)三潮水知非庵,邀语嵩往住。同年冬,语嵩遂至省城贵阳,先后住城东狮子山、城中大兴国寺。旋即钱邦芑与方于宣,请语嵩驻锡牟尼山报国寺(今贵阳威清门附近,现已不存)开堂说法。一时宗风大振,从者如云。复又应钱邦芑之邀,至三潮水知非庵开堂说法,黔中宰官文人咸执弟子礼,法席极一时之盛。

  永历七年(l年)语嵩携弟子嵩目、嵩眉、醒闲等入息烽西望山新开法坛。他与弟子不畏艰难,披荆斩棘,在西山相继创建了凤池(又名木皮)、瞿昙、塔院、永寿、华严、报恩等八寺,终于使荒烟野岭、人迹罕至、文化未开之深山大箐,变成了闻名西南的临济禅宗佛教丛林。诚如民国贵州文人桂诗成《题西望山名胜影片》云:“开山祖师语嵩,肇破山衣钵,与钱开少为禅友,建道场于西望,诸弟子嵩耳、嵩目辈各得一钵,分建八刹,肇起禅宗,凤池遂为诸山之祖寺。”由是山中二百里内,梵宫琳宇,蔚然大观。语嵩于西山开法近0年,士庶瞻依,衲子云集,门庭之盛,享誉四方,一时西南诸省寺庙,争相邀致。其间,曾至省城贵阳观音寺(今城南甲秀楼旁)驻锡,又应三山朱居士请入滇弘法,载誉滇中。

  永历十四年(l年),西南各部农民起义军及明军残部已基本失败、瓦解,清政府已完全控制了西南诸省,川黔湘地区开始有了一个较为安定的局面。此时,语嵩的法叔竹帆(破山弟子)来书召往湖南德山,语嵩遂将西山法务付予弟子醒闲、剖石等,是年夏离黔赴湘弘化,驻锡常德府武陵县名刹德山乾明祖院(唐代德山宣鉴大师的道场)。语嵩于此开堂传法,承德山棒喝遗风,遂使德山禅法又复中兴。适木陈弟子远庵本僼(—,俗名唐诚,武陵人)从浙江宁波来德山扫塔,与语嵩言论相契,请语嵩入浙弘化,语嵩便有入浙之意。语嵩在武陵还先后住过准提庵、大善寺、水明阁等处。其后,他还渝住南川东南金佛山东林寺,移大酉衍庆寺,寻即应南明永历朝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郑逢元请,至平溪(今贵州玉屏县)观音阁传法,复居大酉泰华峰顶,再入湘,转住湘潭觉华庵、淡斋庵等处,与当地举人郭金台居士结为莫逆交,名振湘中。清康熙三年(年),大错(钱邦芑出家法号)和尚自武昌至湘潭,语嵩与之同游南岳衡山,瞻礼唐代怀让、希迁诸大师祖塔,上祝融峰,望苍梧,吊九疑,后复转湘潭,仍住淡斋庵,与大错闭门结腊。

  康熙四年(年)冬,吴门刘居士以舟迎语嵩入江苏之苏州,寓于名刹双塔寺,会见山晖和尚,共话旧谊。康熙五年(年)五月在苏州又遇远庵,相见大悦,因同赴浙江,上天童山,扫密云塔。礼塔毕遂病,是年十月初五日坐化于天童山寺之客堂。临化,侍者请偈,语嵩答曰:“欲去便去,何须辞世,笑杀痴人,强我留偈。”遂端坐而寂。远庵和尚为其起龛举火,偈云:“泥牛海底行,石虎高插翅,人间天上飞无拘,古佛放光留不住。”火化完毕,侍者宗照、道开、照崇等负其骨归黔,次年(年)四月行至湖南,其黔中大弟子嵩眉等闻其师寂,自黔来湘,迎灵骨归葬息烽西山凤凰池右,并建塔供奉,请钱邦芑撰《塔铭》刻之于碑。其《塔铭》碑刻凡3行,行70字。钱氏《塔铭》文存民国版《语嵩语录》中。

  语嵩开法西山的佛教活动和佛教业绩,大力推动了西南佛教特别是贵州禅宗佛教的发展,对当时和尔后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历史影响,在明季贵州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其一,培养弟子,开法黔中。语嵩教通三藏,学究一乘,修持精严,缁素钦仰,为明季贵州禅门的一代宗师。语嵩开法西山l0年中,广布法乳,培养出一大批在西南佛教史上有一定地位的禅宗弟子,首创黔中破山一系临济禅宗法系。其西山风池寺(木皮庵)临济禅宗谱系为6字(代):“传佛心印,绍隆正宗,渊源法海,遍界弘通。”语嵩在西山嗣法的著名弟子有20余人:醒闲、嵩目、嵩耳、嵩眉、牧水、观熙、宗风、醒愚、壁林、剖石、雪斋、松斋、问月、竹轩、慈让、慈恩、慈林、慈慧、大树、章玉等。他们四方分化,或各振家风,如嵩目振锡黔西,创建东山开元禅寺,弘化水西,为一时俊彦;或开堂说法,如剖石讲法修文三潮水知非禅院,宗风大振,被视为禅门高僧;或辅弼丛林,如醒闲、观煦等辈;或成为一方宗师,如嵩眉、宗风、壁林之传法布道,使破山禅法辐射黔之东(平越、石阡、铜仁)西(威宁)。至于那些虽未付嘱而得语嵩昭然明示的,又不胜枚举。语嵩在贵州造就的一代名僧,不仅使他自然地成为了明季贵州佛教界的一代宗师,而且也为尔后临济禅宗佛教在贵州的传布奠定了基础。如纯和尚在其名著《黔南会灯录》中云:“吾黔宗风,兴自明末,自燕居老人暨语嵩、云腹和尚三人入黔,为破天荒也。”燕居先后在黔中贵阳大兴寺、清镇九龙寺、平越(今福泉)福泉寺开堂,名震川黔,云腹弘法黔北,缁素敬仰,语嵩与此二大德于黔省中兴临济禅宗,居功至伟,由此可见语嵩在贵州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

  其二,创建凤池诸寺,开辟西山丛林。语嵩一生行历川黔滇湘江浙诸省,尤其在贵州弘法最久,先后于黔中六坐道场:夜郎大士阁,贵阳狮子山、牟尼山,修文知非庵,息烽西望山,平溪(今玉屏)观音阁。其中以创建凤池诸寺、开辟西山临济禅宗佛教丛林著称一时,最后他圆寂后亦塔葬于此山,成为后人慕仰之所。

  西山,位于今贵阳市息烽县城西30里,海拔米,方圆面积约里。明末属水西彝族土司安氏辖地,荒烟大箐,人迹罕至,文化未开。永历七年(年),语嵩携诸弟子进入西山,筚路蓝缕,刀耕火种,就地取材,胁不至席,先创凤池寺(木皮庵),继建瞿昙、塔院、永寿(又名寒山)、华严、报恩、毗卢(重建)、万寿(重建)诸寺,开辟了闻名西南的西山临济禅宗佛教丛林。民国《息烽县志》卷3云:“凤池寺,又名木皮庵,西北西望山天风岭东麓凤凰池右侧,凤凰池涧上。”清人龚尚峻《西山凤凰池木皮庵碑记》云:“山僧语嵩也,明末来自巴蜀,禅寓西山。斯时草为衣,而木为庵,刀为耕,火为耨,心怜八景,风动群山,贤愚瞻仰,僧俗皈依,此木皮名庵有自来矣。”此八寺殿宇辉煌,雕梁画栋,飞檐翘脊,大小佛像,数以百计,鎏金染彩。八寺与山中八景:玉乳泉、凤凰池、磐陀石、双扇门(天门石)、万卷书、碓窝坪、金钟塘、苦草坪(一说指玉乳泉、天门石、万卷书、天柱峰、动胆石、石人峰、磐陀石、狮子峰),相互映衬,扫烟尘而佛法大振,胜地名山莫此为甚。语嵩由是开辟禅宗佛教丛林于西山之中,弘扬临济禅法于边陲之地,对明清西南禅宗佛教影响深远。桂诗成在《西望山铭》中评曰:“语嵩大师结茅此地,渐起宗风,据石讲经,结筏度众,丛林既起,教义斯宏,法即普传,于斯为盛。”。其又云:“纵览龙冈、西望诸盛,龙冈为王阳明故事,西望为语嵩故事。语嵩传衣南来,结茅西望,有青莲出大,白棒传灯,于时宗风、佛海皆为法器,附省西北,分建八刹,有凤池、瞿昙、华严三寺分居山水佳处,丛林掩映,蔚然开宗,余则罗列黔间,黔中治道学、谈禅理者,皆以此为源泉。”纵观语嵩入黔行化,创建西山丛林,桂诗成于此将语嵩弘法黔中的影响与王阳明传布心学于黔的影响相提并论,绝非过誉之词,名僧与名山可谓共传不杇!

  其三,与名僧名士往来,推动黔中佛教发展。语嵩在西山开法行化0年,道振黔地,名僧名士闻风翕集,闻宣法音者数百人,仅《语嵩语录》中记载的就达l70余人,其中著名的既有诸如醒贤、嵩目、嵩耳、嵩眉、牧水、观熙、宗风、醒愚、壁林、剖石等这样的高足弟子,也有如书云、云腹、山晖等禅门师兄弟,还有一些恃才傲物的文士雅士如王弘缔、刘兴侯、陈贵吾、胡德成、胡德富、罗绍桥、李若虚、刘辅明等,皆弃世荣华,投身门下,执弟子礼,如此众多的名僧名士,结集在语嵩的周围,推动了明季黔中佛教的广泛发展。

  更值得注意的是,与语嵩交相往来的名士,有很大一部分是当时南明的永历朝臣,其中名重一时的有钱邦芑、郑逢元、吕大器、文安之、方于宣、范鑛、程源等,这些人不但是文采飞扬的名流学者,而且也是身居永历王朝要职的朝廷命官,他们与语嵩的交相往来,既体现了南明永历朝廷对语嵩及其禅法的重视,又使语嵩可以借重他们的名声和地位来扬佛教之势,壮佛教之威。同时语嵩虽处方外,仍以忠孝廉节垂示及门,故明季之遗臣志士咸集其门,宰官名士争先倒履,于马坪、牟尼、知非,三辟法坛,延请语嵩振铎,供帐极盛,由此亦推动了明季黔中佛教的日益兴隆。在当时情形下,语嵩怀念故国不与清廷合作,多与明朝遗民交相往来唱和,鄙视佛门中投靠新朝的无耻之徒,这不仅堪称佛门之正范,禅徒之本色,而且亦是一种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表现。民国二十七年(年),抗日名将冯玉祥将军至贵州,慕语嵩道场息烽西望山而登临,在凤池寺中石壁刻下“圣贤气节,民族精神”八个隶书大字,可见他对语嵩的景仰之情以及语嵩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佛法盛极一时的语嵩西山道场今已不存,山中众多寺庙遗址大多埋于荒草之中,只有祖庙凤池寺保存较好。观寺中树林掩映下的语嵩塔,读钱邦芑所撰刻的语嵩塔铭“望松碑”,遥想当年语嵩大师的风采和凤池寺佛教的盛况,令人不禁感慨万千,欷歔不已,也许正因为如此,景色迷人的西望山才令人心向往之。

声明我所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本人,将及时予以致歉/删除。

贵州星子,岁月的拾荒者!

推荐阅读

?小镇九庄?大明王朝的息烽?《航拍中国》贵州篇完整视频?旅行丨一洞、一城、一谷、一廊……来毕节这里打卡?貴州,失敬!华丽转身,颠覆你的偏见!?人文贵州丨千年古镇习水土城穿越半个世纪的思绪?负重攀越勇者行——踏访黔东南雷公山原始森林与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1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