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黔山秀水间闯新路开新局

彭洋现在哪里就诊 http://pf.39.net/bdfyy/zjdy/210716/9192406.html

这里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这里创造了中国减贫的贵州奇迹!

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到全国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从“天无三日晴”到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从“地无三尺平”到万桥飞架的“高速平原”,从“人无三分银”到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贵州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从解决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非凡成就,原因何在?纵观贵州近年来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贵州把脉定向、指路领航。

道真县平模镇兴宝村村民王传杨家建起了小水窖,解决了用水难题。资料图

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

年,脱贫攻坚冲锋号吹响。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行动,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贵州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今日之贵州,东风浩荡,春和景明,发展势头强劲,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1

脱贫攻坚打开发展格局

——贵州人用勤劳的双手书写了艰苦卓绝、煌煌赫赫的“千年之变”

“走不完的大山,看不完的辛酸。”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曾被贴上“贫穷落后”的标签,因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重,成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贵州能否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了能否彻底改变贫困落后山区的面貌,决定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否再上新台阶,也决定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是否能得到提高和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面打响以农村“组组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及农村饮水安全“3+1”保障的“四场硬仗”,不断探索创新方式方法,闯出了贵州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径。

这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风貌。

“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彻底解决万农村群众出行不便问题;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改变了万人的命运;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攻坚决战行动等,解决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危房改造等工程,万户农村群众从“忧居”变成“优居”,居有所安的梦想变为现实……跃动的数字、今昔的巨变,见证了贵州的脱贫攻坚历程。

“每逢节假日天天爆满,最多一天收入就有1.5万元。”自从村里开发了乡村旅游后,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民何兰经营的农家乐每年能挣10多万元,这是她过去没想到的事。

“柏油路通到家门口、手机信号通到全世界”,这就是息烽县鹿窝镇瓮舍村电商达人“珂恩姑娘”何叶珂恩眼中的小康。“流畅的网络让我们在村里就能直播卖货,而便捷的交通让山里的农产品迅速快递到全国各地。”何叶珂恩说。

对铜仁市万山区旺家社区搬迁户王菲来说,小康就是“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家门口务工增收、小孩就近入学”。如今,这已是她生活的日常。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通过精准扶贫,一项项惠民政策、民生项目落地生根,基础设施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乡村旅游飞速发展,世代受贫穷困扰的苗家儿女过上了小康生活。

2

特色产业发展有前途

——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走出了一条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路径

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的贵州,山地和丘陵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2.5%,难以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等先天劣势凸显,迫使贵州必须走出一条有别于其他省份的农业发展之路。

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农舍、郁郁葱葱的茶园、勤劳纯朴的村民……走进瓮安县猴场镇青池村,一幅美丽乡村的画面映入眼帘。

每天清晨,茶农陈邦祥都会去茶园里转转,看看茶树的长势。年茶园的产业路修通了,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动下,他期待今年茶叶有个好收成。

“亩茶园与龙头企业贵州味道茶叶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解决资金、技术、销路的同时,有效带动当地群众日均就业35人次,带动户茶农实现增收、46户贫困户就业。”青池村党总支书记邱兴吉说。

水田种贡米,旱田种甜李,山上有茶叶,边角种茭白。青池村多项产业齐头并进,发展势头蒸蒸日上。

村民在贵州省麻江县蓝梦谷生态蓝莓园内零售蓝莓。

产业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联席会议的召集人,由12位副省级领导分别领衔推进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12个特色产业,明确产业发展任务书、时间表、线路图、责任人,并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介绍,特色产业的发展,既有效破解产业扶贫难题,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既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

位于麻山深处的望谟县大观镇大塘村,用土鸡蛋连通了出山之路。每天产40余万枚蛋,这个深藏山间的蛋鸡养殖场,全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贵州望谟黔湖农牧有限公司大塘蛋鸡养殖场负责人邱冬自豪地介绍:“养殖场依托贵阳农投集团的资源,打开了全国各地市场,产业发展渐入佳境。”

靠着小小的一枚鸡蛋,养殖场一方面将上下游产业持续延长,一方面带动周边农户收入节节攀升。

过去十年间,打好“特色牌”、实现产业兴的不仅有大塘村,纵观贵州一批批依托特色种养业、特色加工业,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纷纷崛起,农业产业“连二连三”,因地制宜、联农带农的产业将脱贫成果不断夯实。

目前,贵州辣椒、茶叶、猕猴桃、百香果、刺梨等产业规模名列全国前茅,蔬菜、食用菌产业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据统计,十年间,贵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飞速增长,已经从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

进入新发展阶段,贵州正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开新局提供坚实支撑。

3

乡村建设让村民生活惬意舒心

——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新风貌,释放人居环境改善红利

在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红色之家”农家乐的院门旁,有一堵特别的墙。

墙上是一张张村民的笑脸照,顺着粉色和绿色的笔画,拼成了大大的“笑脸”二字。

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考察,在王治强经营的“红色之家”农家乐小院里,总书记和乡亲们一起亲切交谈时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经过7年的发展,曾经被叫作“荒茅田”的贫困村早已不在,“笑”成了花茂村的新“表情”。

“赶上好政策,现在我家平均一天接待游客10多桌,忙的时候不下30桌,挤得满满当当。”王治强笑得合不拢嘴。

“以前年轻人都在外务工,村里只有老人在种田,哪里看得到这种画面!”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说,目前花茂村有户人,出去务工的只有几百人。

“我们坝区建设通过将农民土地流转到村级合作社,将分散的、小块的土地集中起来科学高效地种植管理。”彭龙芬告诉记者,花茂村探索出“一地生四金”模式,也就是“土地流转得租金、土地分红得股金、反租倒包得租金、村民务工得薪金”。此外,花茂村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做足乡村旅游文章,不断丰富旅游点与面。

毕节市黔西市化屋村景色。

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新风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释放的“红利”。如今,贵州各地呈现出一幅“村村换新、处处皆景、景景如画”的生动图景,有“颜值”、有“气质”,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富民增收的强大动力。

湄潭作为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县之一,“以茶兴县”贯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将一张蓝图绘制到底,年、年蝉联中国茶叶百强县第一名,茶产业惠及茶农近38.1万人,打通了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发展路子。

县域发展有样板,田园乡村也在探路子。去年10月,清镇市17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项目”集中开工,位于该市红枫湖镇的民乐村是其中之一,村党支部书记王达志介绍:“一期项目会集中修复寨子中心的房屋外立面,接下来将陆续围绕产业、生态、环境等推进34个项目建设,到时候大家的居住环境将焕然一新,整个村庄的风貌和发展也将进一步提升。”

以试点乡村为“小切口”,突出问题导向,将一个个具体问题解决,倒逼一项项工作提升,是“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项目”为全省探路的思路。全省首批50个省级试点村,9个市州的个市级试点村,目前已全部进入实施阶段。

“脱贫致富奔小康,唱着山歌歌颂党”“农村美景焕然新,全民康乐喜欢欣。”一首首发自群众内心的山歌在大山中回荡。

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赋予贵州“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支支乡村振兴工作队接力再出发,一个个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一项项乡村建设项目持续落地,一处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村庄新景正在描绘。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刘久锋

图片:新华社、农民日报

监制:杜兰萍编辑:刘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