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出生的王学祥,这位扎根鸡场村26年的党支部书记,见证了鸡场村从贫穷到富裕,从泥泞小路到阡陌互联的水泥路,从满地的玉米地到满山的水果林的华丽变身。这位曾被息烽报等官方媒体称为“大潮中的铁脊梁”的英雄人物可以说功不可没。
年,王学祥怀着保家卫国的情怀走进军营。为了国防建设的需要,年仅23岁的他毅然脱下军装融入社会。先后在村小学担任过代课教师,当过乡烤烟辅导员,任职过村民兵连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年,息烽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中,不顾生命危险洪水中抢救群众的英勇事迹,至今在鸡场村还在被传唱。
年成功当选为鸡场村党支部书记。年,被群众推选为县十三届人大代表,年被评为贵阳市首期农村干部现代知识综合培训班优秀学员,年至年被评为贵阳市优秀党员,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6.24”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称号,同时、被贵州省军区政治部、息烽县人武部记三等功1次。
刚刚当选鸡场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学祥,担子并不轻。他面对的是一个电不足,路不通,水不稳、电视看不上,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村,鸡场村的人们赶集基本靠走、饮水基本靠挑,村里农业发展没有特色,传统种植带不来创收,一家人的经济来源就靠买点鸡蛋、家禽和种植的几亩地玉米维持着一年的开支,简直就是入不敷出。
村民阮某一家5口,洗脚洗脸一个盆、生活基本靠救济,孩子上学无书学费,因无钱购置新衣,孩子们也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过完整个冬天。阮某一家只是鸡场村贫困家庭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百姓生活拮据的囧地深深刺痛了王学祥的心。为了使阮某一家尽快摆脱贫穷,王学祥为他家出面担保赊来4头小猪,但这也仅仅只能解决一家人的事情,而要使整村脱贫,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改变、必须改变”。这是王学祥在内心给自己下达的第一个命令。
孩子们读书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无法走出大山,更谈不上全村的脱贫致富。王学祥就积极向上争取资金20余万元,组织村民捐集了余元,开始了鸡场小学建设,在建设学校的3个月时间里,为保证学校建设质量,还主动当起了监工。老婆常抱怨说:拿钱不多、管事不少。但对王学祥而言,建学校是一件大事,对老婆的抱怨往往是一笑了之。
电不足,就看不了电视,就无法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百姓的思想就得不到解放。王学祥又积极协调供电部门,组织村民投工投劳进行电网改造,并集资1万元安装了村闭路电视接收系统。
水不稳,一到枯水季节,鸡场村的群众还面临无水喝的局面。据王学祥介绍:刚当村支书时,全村的饮水都靠挑,最远的距离可达到2公里。
为了让群众喝上干净安全的自来水,年,王学祥没日没夜地跑上跑下,终于把全国妇联第一个进入贵州的“母亲水窖”项目拿到手中,同时获得经费60万元,另有筹集了6万元资金,开始解决鸡场村饮水靠挑的难题。先后完成将大龙滩山泉水引到鸡场村工程,建立了2个集中式饮水池。至此,全村14个村民组自来水实现%覆盖。
王学祥支书的心中始终装有群众
最初的鸡场村,全村没有一条是硬化的水泥路,就连连接集镇的公路也是泥巴路,那时候群众到镇里办事,全部是靠双脚走,来回就需要3个小时。尤其是到了收庄稼的季节,看到老百姓肩挑背驮的样子,王学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找项目、要指标。王学祥找到县交通局、县公安局领导软磨硬泡,要指标、要炸材。功夫不负有心人,指标要来了,炸材批了。在没有多余资金的前提下,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先后修建通组公路、机耕道10余公里,年,又借助组组通项目,修建和硬化通村通组公路12余公里。至此,鸡场村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的时代一去不返。村里摩托车多了,小汽车多了。鸡场村的群众从过去赶集基本靠走到今天的出门基本不走。
村民魏厚祥如是说到:过去收一亩地的包谷3个劳动力,要花一天的时间,还背流浃汗,很辛苦,现在收一亩地只要2个小时,全部靠三轮车运输,挺轻松,王支书就是能干。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
说起这些改变,王学祥并没有显现出一丝骄傲和自足。而是说,这是党和政府政策带来的红利,也是村党支部一班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当说起产业结构调整时,王学祥才打开了话匣子。
年,鸡场村借助息烽县开始大规模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之机,以“公司+农户”的方式,采取分红,开始引进羊肚菌种植项目。但面临的是群众的不信任和支持。为了使该种植项目能够成功落地,王学祥带领着村支两委的人员不停地做群众的工作,由于是第一次种植,群众没有亲眼看到收益,担心失败,提出还是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稳妥一些。为了彻底打消群众的顾虑,也使该项目能真正落到产生效益,村党支部积极与企业对接,并以高达.00元每亩的土地流转费流转了近亩土地,采取企业种植,群众务工的方式开始了羊肚菌的种植。
羊肚菌种植活路多,其生产期长达6个月。土地已经流转的群众就近就地到种植基地务工。每年除土地流转费外,还增收近.00元左右。
羊肚菌种植的成功,无异于给鸡场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群众信了,服了。
村民杨才军很有感慨地说:我家流转了2亩地,还有3个劳动力在种植基地上务工,每年就这一块我家收入大概增收了近4万元,生活是没有问题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这都是我们王支书领导有方,以后只要是王支书喊我种什么我们就种什么,不会错。
王学祥是幸福的。他的努力和付出获得了群众的赞誉也获得了群众的信服。
今天的鸡场村不仅仅有亩的羊肚菌,还有亩的脆红李,亩的苹果、亩的南瓜,还有余亩的吊瓜,全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覆盖。年人均纯收入从年的元跃升到年的元,全村27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以前的“电不稳、路不通、饮水难”鸡场村变成了如今出门不脏鞋、进门有水喝、冬天电炉烤、四季瓜果香的幸福生活环境。
据王学祥介绍:鸡场村现在村支书、主任都是退役军人,34名正式党员中有11名退役军人,正是这些退役军人党员在全村的脱贫攻坚、产业调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