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紫茶叶有限公司打造乡村茶旅文化基地。
息烽华西希望集团特驱家禽养殖在息烽县鹿窝镇建设的种鸡养殖基地。
贵州三友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九庄吊瓜基地。
9月12日,笔者从贵阳贵安“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按照全国和全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大会安排部署,贵阳贵安围绕“四新”主抓“四化”,聚焦“强省会”重点任务,组织动员全市商会组织、民营企业接续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贵阳贵安更好地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根据贵阳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等6部门印发的《关于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实施意见》,贵阳贵安“万企兴万村”行动将以产业振兴为重要基础,按照“坚持主动参与,突出重点;坚持分类指导,协同推进;坚持义利兼顾,合作共赢;坚持依靠科技,鼓励创新;坚持三条红线,依法兴村”五条基本原则,聚焦“持续巩固拓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成果、主动参与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助力农产品流通和消费帮扶、积极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积极参与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围绕民生工程开展公益捐赠、继续做好省内帮扶协作”七方面工作任务,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部署七大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成果。巩固拓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成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是接续开展贵阳贵安民营企业和商(协)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的重要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五年过渡期”要求,在继续保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的结对帮扶关系总体稳定的前提下,真正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支持服务“千企帮千村”项目做强做优,巩固拓展帮扶成果。要继续教育引导帮扶企业与帮扶地建立合作关系,筑牢村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主动参与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围绕“五子登科”五大优势产业,支持民营企业以参股控股、联营、委托经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市、区(市、县)联动,形成一批典型经验,选树一批潜力品牌,打造一批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引导商(协)会组织、民营企业与村集体组织开展新一轮的结对共建。市级层面组织家民营企业和商(协)会组织与个村结对共建。
助力农产品流通和消费帮扶。鼓励支持流通型民营企业建立跨区域稳定的重要农产品供货基地,搭建农产品终端销售平台。大力推广“政府主导、政企联合”的合力惠民生鲜超市运营模式,发挥平价零售终端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的农民,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市民的作用,让农民和市民两头都得实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农村电商,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主体在各大电商平台设立专区专馆,拓宽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推动城乡生产和消费有效对接;用好消费帮扶渠道,采取订单农业、产销一体、投资合作等方式,发挥异地贵阳商会和贵阳异地商会作用,促进黔货出山、黔货出海。
积极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持续推进“万企帮万家”稳岗就业行动,广泛动员省属、市属行业商(协)会、会员企业积极提供、推荐就业岗位,组织搬迁群众外出就业。市、区(市、县)工商联要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引导动员本级商(协)会组织和民营企业聚焦全市9个易地扶贫搬迁点,每年组织开展1至2场招工用工招聘现场会,开展“点对点”“一对一”结对帮扶,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有条件的企业主动开展技能培训,让搬迁群众掌握1至2门生产技能,指导困难群众创业创新,让广大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积极参与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发挥商(协)会组织、民营企业社会资本优势,积极帮助清镇市新店镇鸭池河村、修文县谷堡乡索桥村、息烽县永阳街道猫洞村3个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提升红色资源挖掘保护和管理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持续发展。重点引导会员企业到试点村投资创业,发展新产业,开发新业态,帮助试点村做强做大产业;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引导外出创业就业等方式,帮助试点村解决就业困难;动员会员企业通过定向采购、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消费购买试点村农副产品。依托红色美丽村庄生态优势、自然禀赋和文化底蕴,帮助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带动农户土特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围绕民生工程开展公益捐赠。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反哺社会回报桑梓传统美德和光彩精神,引导广大民营企业牢固树立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理念,积极动员、引导商(协)会组织、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