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县养龙司镇在扶贫资金分红中,探索实施的“六个农民”新机制,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改善干群关系,改变村容村貌,收到良好效果。
“六个农民”,是指做感恩农民、做守法农民、做诚信农民、做孝顺农民、做奋发农民、做文明农民。此项工作,是针对全镇贫困户中那些除去民政兜底、家庭经济有好转以外的,生活最困难的贫困户开展的。今年上半年,对年“六个农民”考核结果进行了首次分红,全镇被纳入考核的14个村户贫困户共分红16万元,村民纷纷拍手叫好。
“六个农民”既是一套激励机制,同时也是一套约束机制。其中“积极支持、带头配合政府因公共利益组织实施的项目”“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诚实不欺,重约守信,不掺杂使假”“孝敬老人,爱护儿童,家庭家族团结”“不好吃懒做,不打牌酗酒,在精准扶贫中主动脱贫”“保持房内外的卫生清洁,节约使用水电等能源”等具体规定,对群众容易滋长的一些陋习作了禁止性规定,有利于扶贫项目落地,有利于形成良好乡风民风,更有利于推进农村地区社会治理。
这套机制除了在内容上对贫困户产生激励作用,在形式上也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发展生产脱贫。通过对每个贫困户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再折算成一定数额的扶贫资金分红,避免扶贫分红资金平均化,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和脱贫致富信心。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各地扶贫干部充分创新工作方法,对群众讲思想、讲感恩、讲政策,讲技能,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教育引导群众破除“等靠要”观念,以产业扶持扭转群众“要我脱”变“我要脱”致富意识。如今,贫困户自力更生的例子并不鲜见,黔南州的王华银,身高只有1.2米,为了让自己“活出个样子”来,在创业起步后,他就坚决申请退出低保户,决不等靠要。第4次创业,他创办了福泉市华银养殖场,还带领周边农户组建了养殖专业合作社;盘州市丹霞镇坪川村,88户村民众筹成为“股东”,誓将家乡建成景区,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全省各贫困户申请退出贫困系统的消息广为传颂。
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不仅改变了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发展方式、人居环境,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要注重宣传教育引导,以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换成实实在在的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行动。
作者 李海钦
编辑 林晓明
编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