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杨秀瑜,家乡黄沙村是息烽县九庄镇最偏远的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2.7公里,多年来一直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因为交通差,家乡很穷困。
年,我应征入伍离开家乡,可是三年后我从部队退伍回去时,却发现家乡并没有什么发展变化,反而和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当时我就决定,要用心用情用力建设好家乡,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年,村里推选我为村委会文书人选,我成为一名村干部。我认为,想要发展必须先修路,这样村民才能出得去,信息才能进得来。当时的支书也特别支持我,为了给村里修路,我们多次往返县和镇相关部门找资金、拉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县道竹花村至黄沙村(黄沙河边)8.2公里长的公路获得了批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在一年之内修好路、通了车。年,黄沙村新建村委会也获得了批准,选址、协调土地、配合施工等各个环节,大家都亲力亲为,虽然很累,但是看着村里发生的变化,我的内心满是喜悦。
因为干了这些工作,让村子发展了,村里人越来越支持我,推选我为黄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后,我首先将用电安全提上工作日程。过去,村里一直使用木电线杆,时常发生用电安全事故,改电迫在眉睫。为了争取到县移民办的指标,我积极努力向上级汇报,最后成功在全镇范围内率先实施电力改造项目,完成了电杆安装。此后几年,我又相继向上级争取资金实施完成了8公里组组通公路、4公里机耕道、7个水池、米沟渠的土地治理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我们村的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设施改善了,就要大力发展产业。这些年,我们村主要发展高效果蔬种植,产值逐年增加,村民的荷包越来越鼓。年至年,我们村种植脆红李约亩、椪柑亩、吊瓜余亩等。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我们向上级部门争取到40万元资金,新建了平方米的肉鸡养殖圈舍,用于带动村里的养殖户发展壮大产业和贫困户就近就业。经过与村支两委讨论决定,该鸡舍对外出租收到的租金除了用于日常维修外,剩余部分全部用于帮扶贫困户,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
当村支书这些年来,最让我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我们村已经实现了整体脱贫。但是,我还不能停下,因为我当初就承诺过:致富路上,一个乡亲都不能少。
延伸阅读: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启事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贵州由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转变为减贫人数最多的省份,即将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创造了脱贫攻坚的“贵州样板”,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实现了两个“千年之变”。
为讲述、记录、传播好脱贫攻坚故事,充分展现贵州干部群众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生动实践,为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营造强大舆论氛围,本报即日起举办“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活动时间。年10月31日至年1月10日。
2、叙述角度。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的扶贫或脱贫故事,内容真实,情感真挚。
3、作品类别。(1)文字类:体裁不限,篇幅一般为字左右,可配发与文稿主题相符图片。(2)音视频类:时长控制在3分钟以内,音质清晰、画面流畅。(3)图片类:以图叙事,组图不少于6张,须为JPG、PNG或JPEG格式。
4、投稿方式。作品实名投送至邮箱gyrbt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