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全国文明村镇息烽县小寨坝镇红岩村贵阳

美丽乡村盛开“文明之花”

——记全国文明村镇息烽县小寨坝镇红岩村

12月9日,记者驱车驶进息烽县小寨坝红岩村,只见宽阔的柏油路穿村而过,路两旁是成片的葡萄架,村子的正大门上写着:“北有新疆吐鲁番,南有红岩葡萄沟”。

近年来,红岩村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村规民约、发展葡萄产业等措施,已从以往的落后村寨发展为富美乡村。年11月,红岩村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完善基础设施

改善村容村貌

“危房茅草全改变,水电路网样样全;买卖线上全了然,快递小哥送门前。”谈起红岩村村容村貌的变化,村民陈廷俊用了这句顺口溜来形容。

红岩村进村公路的毛路于年打通。“路通之前,村里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马,买卖东西全靠马驮。住在山上的村民去县城买东西,要走三个小时。”陈廷俊说。

近年来,在息烽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村支两委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红岩村开始大变样——

进村公路通了,告别了“人背马驮”的时代;立面改造为农房穿上“新衣”;“厕所革命”改变传统旱厕脏乱差的旧貌;污水管网终端处理站将村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净化;新安装的路灯让村民夜间出行更方便;修建文化广场,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数据显示,年以来,红岩村实施房屋立面整治余户、危房改造56户、厕所改造49户,修建公共厕所1座,安装转运式不锈钢垃圾箱32个,修建“组组通”公路5条19公里,修建集中式水厂1处,安装路灯盏,修建村委会广场、长廊平方米,修建红岩广场及现代农业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平方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红岩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制定村规民约

规范村民行为

在红岩村委会广场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公示栏上,记录着在11月表现好的村民组及组长名字。

据了解,为规范村民行为,加强村庄治理,建设美丽乡村,红岩村积极制定村规民约,并设立红黑榜,反映村民遵守村规民约情况。

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红岩村支两委开始制定村规民约,并组织村民代表举行会议,对村规民约方案进行谈论和征求意见,经过9次讨论形成最终版本,并于年开始实施。

村规民约对村民的日常垃圾清理、房前屋后卫生、爱护公共设施、生态保护意识、支持经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村委会每月进村入户检查一次,并将检查结果在红黑榜上进行公布。

“设立红黑榜后,村里很少出现邻里纠纷、环境脏乱差等现象了。”红岩村党支部书记穆元举说。

现在,村民每天主动清理饲养牲畜产生的垃圾,确保了房屋周边及村寨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树立了“我的环境我创造我保护”“卫生搞得好,健康跟着好”等意识……红岩村吹起了文明之风。

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发展

“一年都难得回娘家一次,因为路不通,不出去;吃的都是苞谷饭,只有生病了才吃得上米饭。”对于红岩村的最初印象,当地的外来媳妇总结为一个字:“穷”。

穷则思变。由于红岩村土壤里富含硅、硒、钾元素适合葡萄种植,上世纪70年代,红岩村就有村民开始种植葡萄。“为鼓励村民种植葡萄,发展产业,我们很早就提出了‘每家至少种10株葡萄’的想法。”穆元举说。

年,红岩村党支部多渠道筹集资金,倾力打造红岩葡萄沟,红岩葡萄也从过去庭院种植发展到现在规模化种植。为改良种植技术,红岩村在年成立了红岩葡萄专业技术协会,采取“支部+协会+基地”的模式,促进葡萄产业发展。渐渐地,红岩村葡萄种植从年的不足亩迅速扩大到现在的亩,辐射带动相邻的大寨等村、流长等乡镇连片发展,辐射面积达上万亩。

同时,红岩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乡村客栈30余家,挖掘潮水河、溶洞等观光景点10余处,打造集观光、餐饮等于一体的旅游业。截至年,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红岩葡萄节,吸引了来自湖南、重庆、遵义等地的果商前来订购。

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优质的葡萄……这些使红岩村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果商前来体验和购买。村民的人均收入从年的不足元,变为年的元。

记者:庭静罗凤琴

编辑:刘慕轩

审签:魏成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