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示,年末贵阳市有.68万人,其中云岩区96万人,南明区83人(这两个区是贵阳传统的老城区).花溪区36万,乌当区38万,白云区26万,小河区25万,清镇市47万,修文县25万,息烽县21万,开阳县36万。那么你知道古代的贵阳市有多少人吗?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楚,因为历史上的贵阳府辖地和现在有些出入,而且各个时期人口数量都不一样。所以我在统计古代贵阳人口的时候既要把历史上的贵阳府人口统计出来作为参照,也要把现在贵阳市管辖的地区的古代人口统计出来。历史上贵州长期游离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之外,真正意义上的官方人口统计只从明代设省开始,但是即使是明清两代的人口统计也不是很准确,清代中期以前基本上只统计汉族人口,少数民族人口没有纳入统计。而且因为古代要收人头税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人口隐匿不报。所以数量存疑,那么只能从摊丁入亩以后废除人头税,鸦片战争以前的道光二十三年()作为统计数量吧,因为这个时期数据准确性高,而且是古代贵阳人口的最高峰,最具有代表性。
现在人口统计一般说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其实古代贵阳府也是类似的。古代的城镇人口指的是脱产不种地,居住在城墙以内的居民。那么先从贵阳城人口说起吧。清代道光年间的贵阳城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在明代天启六年以前的贵阳城池是没有外城的,因为在天启元年爆发了震惊朝廷的奢安之乱。叛军裹挟周围的苗夷(现在的苗族和布依族)明代天启二年()二月把贵阳城团团围住。双方经过十个月的对峙,城内军民饿毙战死者不计其数。网络的文章说城中四十万,最后只剩下两万。那就太夸张了,当时的贵阳城墙周长仅仅四公里多一点。不可能装得下这么多人,六万人就已经顶天。当然了,奢安之乱围困贵阳是这座城市有史以来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至于后面的大西军,以及农民起义和长军长征时期基本上都是小规模战斗,鉴于贵阳北门外人口稠密,房屋众多,又没有城墙防御。一旦被敌人防火很容易波及城内,而且外城的人们生命财产也得不到保障,所以在天启六年总督张鹤鸣在北门外扩建了六百余丈的城墙。不过明代的外城也是一波三折,最初只是土城,后期还被孙可望拆毁。到了清处才开始重建,乾隆六年总督张广泗正式把外城由土城改为石城,到了道光二十三年贵阳城墙全长一千九百余丈(差不多就是六公里)当时的北门(喷水池一带)由之前的外城门变成了内城门,内外两城的交界处。一跃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随着经济的北移,再加上北部地势较高。为了军事,防洪,和风水的考虑,到了清代以后各个衙署基本上往北门附近迁移。
古代贵阳城的位置贵阳内城总图当时的贵阳连接内外两城的主干道就是南京街,由六广门一直延伸到大南门。全长有2公里。由老东门到大西门有1.5公里。大致就是贵阳城墙的范围了,是不是感觉很小?没错,当时的全国各省会城市中,贵阳府城略低于广西省桂林府城,排名全国倒数第一,心塞。贵阳内城分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保。东南保,护国路和中山东路一线,户,人;西南保,中华南路往西直到南明河,中山西路往南的区域,户,人;西北保,中山西路往北到达延安中路,中华中路往西,共户,人;东北保,中山东路到延安中路之间,中华中路以西。户,人。外城范围就是沿岸中路和延安中路往北一直到现在的沙河街一带,共有户,人。
通过以上数据相加,当时的贵阳城墙以内(城市户口)内城共户,人。外城户,人。加起来一共有户,人。也就是说当时的贵阳城有五万人,差不多相当于今天一个中上等规模的县城人口了,是不是很意外?
贵阳外城图那么当时的贵阳郊区和周围县市的人口呢?当时的行政划分也挺有意思。除了周围的县,比如修文,息烽,开阳面积在几百年间没有较大变化外,郊区(花溪,乌当,白云)的行政划分和现在都不一样。当时的贵阳府行政划分主要有贵阳府亲辖地,贵筑县,广顺州,长寨厅,定番州,大塘通判,罗斛州判,龙里县,贵定县,息烽县,修文县,管辖面积比今天大得多,一直往南延伸到广西境内。
贵阳南京街老照片贵阳府亲辖地管辖面积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南明区郊区,花溪区,金阳新区,白云区。汉户(汉族户口)户,男妇大小人。贵筑县辖地包括当时的贵阳城以及今天的云岩区,乌当区,以及龙洞堡往东到龙里县边境内。汉户户,男妇大小人(包括前面统计的城内人口)
熙熙攘攘的贵阳街道当时的油榨街牌坊群贵阳郊区田园风光,现在属于城区贵阳城内的学生吃饭,骨瘦如柴贵阳缠足的贵妇人广顺州,现在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广顺镇,广顺州城汉户户,人,汉户一共户,人。苗户(苗族和布依族人口)户,人。苗汉居民共户,男妇大小人。
定番州,现在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汉户,人。苗族和布依族一共户,人。苗族,汉族布依族一共户,人。
清朝末年定番州赶集大塘州判辖地,现在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塘镇,汉户,人。州城户,人。
罗斛州判辖地,现在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汉户,人。苗户,人。
开州,今天的贵阳市开阳县,汉户,人。州城户口户,人。
开阳城门老照片龙里县,现在属于黔南州管辖。汉户,人,县城户,人。
贵定县,现在属于黔南州管辖。汉户,人
修文县,现在属于贵阳市管辖。汉户,县城,人。
把所有数据加起来,古代的贵阳府,包括现在的黔南州几个县在内,一共有58户,男妇大小人。也就是说当时的贵阳府管辖人口大概有九十万人左右,与三国时期的刘禅治理下的蜀国差不多。接近今天云岩区的人口。如果算现在贵阳市的古代人口,减掉当时管辖的黔南州几个县的人口。古代的贵阳市共户,人。得出的结果是六十万六千多人,但是考虑到后来清镇市由安顺并入,我没有查到当时清镇有多少人,估算四万吧,那么清代道光二十三年贵阳市,包括现在的三县一市在内大约有70万人。比现在的南明区人口略少,一百多年来贵阳市人口增加了6.7倍。如果算上其他外地务工人员,人口至少增加了8倍以上,是不是感觉很神奇?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当时可谓地广人稀。但是从当时的生产力,比如说粮食产量,手工业水平,城市化水平来看却是生齿日繁,人口密度超出了自然承受的极限。大多数贵阳人都处于半温饱状态,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人比比皆是。当时的贵阳城共有五万人,如果拿今天的县城来比,怎么看都不算少。那么这么多人不种地如何维持温饱呢,其实中国古代的一级城市和今天稍有不同,古代的城市大多数都是消费型城市。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各级部门,各级文武官员和驻防军队,还有各地求学的读书人,少说也得有好几千。要满足这么多人的吃穿住行自然要有庞大的商业供应消费,自然就吸纳了大量商业进去了。这种原理就相当于今天贵州的大多数县城一样,本地都没什么商业,自然没有什么产业工人。消费的主力军都是学生,公务员,国家编制的事业单位人员。小编我的老家黔东南剑河县城,常驻人口不过一万人,大多数人在县城找不到工作,攒了钱在县城买了房再外出打工的比比皆是。当然了,从横向的比较,贵阳府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远远低于当时其他省会城市。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个是交通条件,贵阳不比南京,武汉,重庆和广州这种传统商业城市,既不靠海,也不临江,也不靠边,自然没什么像样的商业,无法吸纳太多人口在城内。据说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人提议疏通南明河与乌江直接通航,最后连接长江,因为工程量实在太大,南明河流量又小又不稳定不能行船而作罢,如果南明河乘船可以直达长江,今天的贵阳也不会是这个样子咯。你们说呢?